何为“觉悟”?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不知屏幕前的你是觉得可笑还是可爱?为什么要探讨这个话题,因为对当下很有意义,人生迷茫处,希望能通过文字修养身心,通过记录与分享发现乐趣,点亮生活中的光和热。
本文的开头,我要先感谢我的读者,这其中就包括我的老师,师姐,家人兄长和各位素不相识的朋友,是你们的倾听支撑我历经挫折,阅尽人间冷暖后依旧从容淡定,也正是你们的陪伴我才有勇气坚持本性,不忘初心,正确面对人生的成与败,得与失,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觉”的意义在哪里?这个问题我想从中国四大名著说起,为什么从四大名著说起?因为大家耳熟能详!四大名著,对于70后80后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它是经典,陌生在于我们这一代人对四大名著的的认识都是读而不深,读而不理。所以在网上经常会有段子说这个问题,读懂后已不再是少年,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教育方式出了问题!以前的中国书院上课有两种方式,讲会制、会讲制,非常像现在我们的学术会议,其实就是思想碰撞,是一种群体式的,例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例”,就这一个问题是要讨论许久的,明代于谦17岁当官,去山里看工人打洞后有感而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深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气节和胸怀。朱熹和陆九渊一个问题能辩三天三夜,跟现在研究型思维很像,通过辩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者的胸怀,情怀,同时也一定有理性的精神。
马克思早年提出一个异化物就是金钱,今天第二个典型异化物就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创建之初,它的技术原点叫超文本链接,它希望你点开一个链接迅速不停的导入下一个链接,所以说这种模式一定导致虽然获取信息很方便,了解世界很方面,但你会养成一种习惯,碎片化的获取方式,阅读方式,因此产生碎片化的习性,碎片化的情绪表达,最后最可怕的思维习惯,理性思维,素质也就是“觉”的能力都在下降。四大名著,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能反映出当下,无论你身处何种位置,在何种人生阶段,四大名著,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生的四种修行,我认为也是走向“觉”甚至过渡到“悟”的完整路径。
我们放下繁杂的心情试着静心想一想,曾经几时是不是也长了一颗《红楼梦》的心,渴望过上一种浪漫的生活,然而环顾四周,却生活在了《三国演义》里的世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是你依然想结识《水浒传》里那种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替天行道,结果你总是遇到《西游记》里面的妖魔鬼怪,个个张牙舞爪、有恃无恐,最后你只有老老实实的戴上紧箍咒,去西天取经......
再看文章的标题是“觉”,我用原点来概括,何为觉?我认为“觉”是人生修行的第一步,打开内心,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要与自己对话,做不到这点,不能真正认识“觉”,可能你会很聪明,深谙人情世故,成功之道,但这不叫智慧,“觉”就是通过感知和体验认识到深刻的真理和规律,四大名著就很好的概括了这些,曾经看过一个作者对四大名著的概述,交流几次很受益,他认为红楼的主题是情、三国的主题是争、水浒的主题是义、西游的主题是醒。
要抵达或者超越它们,就要修行。所以说到“觉”,首先就要突破和跨越人生四道关卡。过不去,就是平庸,过得去,便是超然,即使平淡也不平凡。
一、“觉”红楼,过情关,问世间情为何物?
情之一字,最是迷乱人,有人读罢全书也未必晓得,有人过完一生也未必明白。
人之为人,本是有情。
情字的内涵太过丰厚,它是爱情亲情友情,也是纵情痴情,还是人情世情。这些,正是红楼一梦中的情天恨海。红楼一书中最为动人的,毫无疑问是爱情,这是一个最为永恒却又平常的主题,曹却写出了无尽的意味。有宝钗与宝玉的有分无缘,宝玉与妙玉、袭人等女子的无缘无分,宝玉与黛玉的有缘无份,多少酸甜苦辣,如秋水般流之不尽。
千般滋味,万种纠结,恰如人生。
红楼是一场梦,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由情入手,以情为重。曹写尽了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终归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回头看怎会不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经历了这一切,并领悟到了最深处。因为是一梦,所以须看破、放下,这或者才是红楼的真正主题。
二、“觉”三国,过争关,人到底争个什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句歌词,告诉我们三国是一部英雄之书,它的关键词,是阴谋阳谋、尔虞我诈、乱世、寂寞。。。。。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争”。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情、横刀立马,却总是寂寞,在后人却只是转头成空,最终不过落得一场谈资。
曹操一世枭雄,一世功业在身后也终被老谋深算、隐忍等待的司马懿家族窃取。刘备从草莽之中崛起,争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诸侯,最终也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中,抱着巨大的遗憾悲怆离世。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一力孤擎蜀汉,七次北上伐魏,终究也不过一场秋风五丈原的凄凉。关羽张飞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最终也都落得兵败身死、身首两处的下场……
人到底争个什么?
这可能就是三国最深邃的命题。
只可惜,每个人不争一争,不看够了、历遍了世间争斗及背后的成亡祸福,是不会觉悟的。三国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可能在于如何更好地去争,然后便能更早地觉察。
人生就是这样,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却非要在经历后才能明白。
三、“觉”水浒,过利关,我们的仗义去哪了?
做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我去读水浒,其中有一个东西,我认为是永远不会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处,便是仗义。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生阶段读水浒都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会对水浒不屑,认为水浒108人只是杀人放火的流氓无赖,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这也正常,试想当下你愿意去认识认可生活中的流氓无赖吗?生活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看人表面的东西,有形的东西,却不曾想现在的人与人之间仗义这东西,已经越来越稀缺了。
品德没了是可以培养的,品格没了,就只能是一种退化。
什么是仗义?
仗义就是鲁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负,怒而拳打镇关西,看到朋友林冲被冤枉落难,便义无反顾地大闹野猪林。仗义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后,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即使早有退隐之心,也要为了兄弟情义而坚持到征方腊的最后,哪怕因此断掉一臂。仗义就是黑旋风李逵为救宋江,只身江州劫法场,以为是宋江抢了酒家的女儿,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闹梁山忠义堂......他们看不得不平,肠子直得厉害,热得烫人。他们做得到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心因为纯粹而坦荡,因为坦荡而磊落,因为磊落而光明,因为光明而嫉恶如仇,于是才有了发之于外的那一场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所有这些,背后其实只是两个字——情义。而反面也同样是两个字,利益。当下社会与水浒梁山、我们与梁山好汉们的距离,也许正是“情义”和“利益”之间的距离。
利益二字,要两面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是人性使然,在正常不过的事,但益就不一样了,底下还藏着两个字——自私,上面还顶着两个字——现实,合起来又是两个字——冷漠。说白了,缺了人情味儿。是的,人们称梁山之人叫好汉,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也叫《好汉歌》。这种人不该绝种,这首歌也不该成为绝唱。佛家有言:“《楞严》不灭,佛法不灭。”
我们也只能期待,只要水浒还在,仗义的种子就可以一代代播种、生根、发芽。
四、“觉”西游,过欲关,醒悟还是执迷不悟?
《西游记》本是一个佛家的故事,但它能老少皆宜成为各大卫视永恒重播的经典就有它的价值所在。他跟《大话西游》所反映的都是一个主题,主角,名字叫“悟空”,这一悟,就过去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只猴子,谱写的却是人之生,西游里是一条取经之路,我们的人生,则是一场醒悟之旅。
很少人会去想,人生从何处开始,又要到哪里去?西游却已经说了。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的弟子,而“斜月三星洞”五个字合起来,恰是一个“心”字。
心,正是人生开始的地方。
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取经的师徒五人,恰如人的这五种心魔。总是误会孙悟空的唐三藏,自然就是“疑”,骄傲不羁的孙猴子,当然就是傲慢的“慢”,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的猪八戒,毫无疑问是“贪”,曾在流沙河吃人、脖子上挂骷髅项链的沙和尚,难保心底没有一份“嗔”,默默无闻、执著向前的白龙马,多么像是“痴”。而破除与圆满之路,就在八十一难的历练里,人生正是如此。西游中的人生滋味,又何止这些。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这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现实,也是人生中那些逃不开的宿命。七十二变是一种本事,而人活世间也不得不有各种的身份和面孔。老君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烧出了火眼金睛,人的世事洞明,也从来离不开时间里的锻造锤炼。然而,真假美猴王最耐人寻味,也是最难过的一关。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最该用心的也是自己……
懂了这些,心中的不甘就可以少一些,心底的清明就可以多一些。孙猴子脑袋上有一只金箍,那是他虚妄之心的隐喻,正是因为不能自我收敛,才惹得这外来的约束。
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同样是心中的执念和涌动的欲望。
正是这些劳什子困住了我们,欲望因执念而生,执念因欲望而固,所以才有了执迷不悟,人生最难翻越的山其实就是自己。当然,我自己看到了,再试着觉醒。
四大名著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过得去情天恨海,参得透世间争斗,斩得断利欲熏心,越得过欲望执念,才抵达得了人生光明通达、自在宁静的终处,反映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里面包含了佛家、道家、儒家的大智慧。“觉”首先要看到人生的终极归宿是什么?就是如何解决欲望、情绪、习性这三座大山,如果看不到,现实的磨难就不只是三座大山,而是无数座大山。如何解决,“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