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这一年里,我的大半个朋友圈都去过日本了,就像前几年火爆过的许多目的地一样。我想我并没有故意避趋潮流,从想去到去过,一切都挺顺其自然的。因为idol(微笑。
虽然演唱会发生在整趟旅程的第14/15天,但迷妹们的庆典早在三个月前公布巡演信息的时候就开始了。也是因为演唱会,整趟旅行的日程才得以确定。Idol不算是此行的全部目的,却是最重要的起因。
2016年以前我眼中的日本是怎样的呢?有一些从大众传媒中获得的零散关键词,却无法构成立体的印象,日本对于我暂时只是一个没什么了解欲望的邻国。我听说那里的食物很好吃,天很蓝,妹子们个个打扮精致,但又怎样呢。作为一个建筑爱好者,我知道一些名字:安藤忠雄、伊东丰雄、妹岛和世、藤本壮介……印象中的日本建筑都有些小清新(虽然这只是当代被我们熟知的一部分而已)。不要觉得惊奇,我甚至从未在电视上完整看过一集动画;关于电影、电视、文学的了解也少得可怜。这样的我自然是没有兴致"想去那里走走看看"的。
初中时代从《当代歌坛》和《easy》上获取的日本艺人形象是这样的:遮过眼的黄头毛、瘦弱、衣服上满是流苏和金属装饰。这样的形象给青春期的我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虽然现在发现当时最红的国内选秀明星们根本就是在模仿他们,但也比原创的更容易让人接受(不那么丑)啊。因为出镜率太高,即便不喜欢,我也早就熟记了他们的名字。
打脸吗?有一点。
根据考试周总能发现新爱好定律,2015年末,处于申请季水深火热中的我在失去自主意识的状态下成为了上图中间那个人的迷妹。过程十分简单:第一步,因为好奇心看了网红电视剧《朝五晚九》;第二步,在b站搜索“山下智久”时不小心点开了2013 A Nude Tour;第三步,就掉进去了啊。
我以为不过是又对一位明星/艺人产生好感而已,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随后发现,偶像/idol/爱抖露作为岛国的文化特产之一,是一种不同于我以往认知中歌手或者演员的存在。杰尼斯事务所的黄金一代,他们少年成名,许多四五十岁的阿姨饭或许已经喜欢了二十年;拥有日本地址的饭们可以加入会员,定期获得会刊,同时价格合理地参与演唱会抽票——这样长期地、并且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追星(应援)方式,对我来说是不可及的,甚至会有些向往。
杰尼斯事务所的社长喜多川老爷爷曾经说过,只要会说日语,就能当偶像。于是我们得以看到这些颜值在日本人中已经堪称奇迹的男孩子们,从少年起努力工作,学习掌握音乐、舞蹈、表演、主持、后空翻等多项技能,通过大众媒体给人们带去欢乐、贩卖梦想。2013年的那场演唱会,在全体staff的努力之下,诞生了具有超乎寻常感染力的三小时演出;这场演出的录像,在两年之后,让许多新认识他的人决定入坑。与欧美流行文化中强调个性和才华不同,日本的偶像由于是公司团队运营(当然日本也有区别于偶像的音乐人和演员),更完美、更少出错、拥有更长的职业生涯(只要公司愿意)。可是,这样没什么特点的人,为什么我会喜欢呢?看脸呀!努力上进、尊老爱幼、讲一些永远不会错的鸡汤段子、唱歌尚可、表演尚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这就是我的偶像山下智久,1985年生,11岁入社,21岁solo出道,今年31岁。
因为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偶像们的个体差别非常小,这就导致当我一旦接受了日本式的外貌设定,便见谁都挺喜欢了(比如上图的左右两位)。俗话说“饭上一位爱豆,送你整个J家”。
岂止是整个J家。在很短的时间里我开始看日剧、日本电影、偶像们的综艺,一点一点地把艺人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张网;因为偶像的偶然提及而对某个地名产生印象,再次在建筑指南上读到的时候便有了熟悉的感觉;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构建起关于日本美食、旅游、地理、历史、时尚、教育、家庭等各方面的知识系统。虽然不至于痴迷到要一家一家地拜访他曾吃过的餐馆,但至少,对这个国家的好奇心之门是完全地被打开了。
11月因为新电视剧初识,12月每天睡前看一遍当年的演唱会,1月发精选集买买买,2月继续看视频补习过往的一切,3月获知睽违上次两年半的巡演的消息并当即决定参加。这是个十年前就已经当红的艺人呐,居然至今仍保持活跃,让任何时候入坑的迷妹(的钱包)一刻不停歇,着实让人佩服日本偶像产业。有了演唱会这样一个巨大的引力源,旅程安排就逐渐明晰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