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音乐有着很多的共鸣,要不怎么会有诗歌一词。
回想25年前,同学的邀约,写首歌词如何?试着写了,交与同学,同学却不甚满意,说我写的文字不像歌词,倒像是诗,从那时起,诗便与我为伴了。
今天的故事读后更多的是感慨,“在风中飘摇”,多少人因为战争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多少人因为果腹而流离失所,飘摇的走着,流荡的活着。
朗读这一篇目的朗读人是名“无国界医生”,好一个“无国界”,有爱,而且是大爱的人才敢在炮火纷飞的土地上救济贫苦,这种付出,这份舍得,这份无谓,值得让人敬仰。
看了文后的解读,文字的作者是鲍勃·迪伦,是目前唯一的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人,难能可贵。忽然想到了李宗盛,想到了方文山,他俩的词一个写实,一个写意,都是大家之笔,同样也是让文字是借音乐告诉人们每个不同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更多的是关于——爱。
去朗读的时候才发现后面还有三首诗歌,分别记下几点感悟。
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穷的远方,无数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的格局,是一个更高角度看世间的格局。
写了那么多文字,用了那么多的时间,更多的人只是在文字里找自己,找归宿,找理想国,去吧,文字会给你一切。
岔路时,人都会面临选择,要么有人多的,平整的道路,要么有一条人迹罕至的路,“无国界医生”选择的应该是后者,希望他们这些“逆行者”安好。
偷走的孩子,不,这异样的标题,在中国,这是个敏感的词汇,当年一部“亲爱的”据说让很多人哭的肝肠寸断,至今我都不敢去观看这部电影,因为我不愿去想这种恐怖的事情,因为我是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