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写作以来,我把自己最多的担忧和烦恼都吐给了爸爸。
在那段最不稳定的时期,我每天要给爸爸发十几条微信,都是关于不知道要不要坚持下去,不知道写作的意义是什么。而爸爸都一一回复。即使他工作到很晚,也会提前跟我说,明天答复你。
从厌倦写作,到成为公司每个月完成文章数最多的人,能够逐渐爱上写作,离不开爸爸的倾听和回馈。
爸爸能理解我的焦躁和不完美,他没有泼我的冷水,没有像死党一样取笑和打击我,相反,他是第一个站出来说“支持你”的人。
现在想来,如果没有爸爸当时的陪伴和帮助,我不会很快喜欢并学会这门技能。其实每个人想要完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都需要有人可以听他吐苦水,有人可以认可他和指导他。
作为父母,你是孩子愿意倾诉的人吗?
2
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父母的角色主要是倾听和支持,但孩子还小的时候,为了引导他培养技能和良好的习惯,克服自身的毛病,有时也需要强硬的手段。
但强硬的目的不是施威,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且不断寻找最优的方法来帮助他/她进步。
前段时间关注了一个全职爸爸,7年陪儿子练钢琴。他晒出儿子的练琴视频,别人都说简直是专业级别。但就这位博士爸爸的观察,儿子并不是天才,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还非常讨厌练琴。
本来学琴是孩子自己要学的,但随着难度的增高,很多难点都跨不过去,一到练琴时间,孩子就故意找借口不去练琴。这时,一场父子拉锯战就展开了。
一到练琴时间,孩子就总是身体不舒服或想睡觉,这些小伎俩爸爸心知肚明。开始时,他硬逼着孩子练琴。面对施威,孩子只能默默忍受和乖乖听话,可是学琴的兴趣还是没有提高。
好在这位爸爸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方法,一段时间后,经一个家长推荐,他找到了一个真人陪练app,里面的老师既负责又专业,孩子在哪个小节出现问题老师都能及时发现及时指出。
本来孩子讨厌练琴,是因为在某个地方卡壳了,弹不好,所以有了挫败感。陪练老师对症下药,让孩子终于能够攻克难关。不会弹的地方会弹了,挫败感没有了,成就感多了,孩子自然走出了心理阴影。
练琴兴趣上去了,孩子弹得越来越游刃有余。
如果孩子放弃,博士爸爸也放弃,那么孩子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想孩子真正学到本领,父母也必须狠下心来想办法。办法很多,父母还必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那种。
一篇文章说:“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兴趣、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等都是可以培养的。而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所以,一个成功的父母,不会放任不管,也不会乱管瞎管,而会发现孩子迷茫、消极背后的原因,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他,虽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配角,却是不可少的铺路石。
只有这样的父母,才会在孩子长大以后能骄傲地说,我的孩子就是我最好的作品。
3
美国寿险大师诺曼·拉文很懂得应该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他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只要情况允许,就把他们带在身边,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成就,也了解他的挫折。
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这样做会对孩子起什么作用,但后来,这三个孩子都选择了和他一样的职业。
英国作家斯宾塞曾说:教育的过程中,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显然,诺曼·拉夫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高压快节奏的生活,不应该夺去陪伴孩子的时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而且是从小开始的。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变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需要耗费父母大半辈子的精力。许多人有心无力,但有爱心有毅力的父母都能品尝到丰硕的果实。
4
前两天读到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26岁的张丽君怀孕5个月时查出胰腺癌晚期,为了把孩子生出来,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甚至是生的机会。
张丽君不久后去世了。不过,对于仍然在世的父母来说,除了关心和支持,能留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就是智慧。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讲述了一个教育实例。珍子的母亲在她离家留学时,给了她一颗珍珠,并讲述道:
沙子在蚌的壳内时,蚌会觉得非常不舒服,它的本能使它把自己的营养分一部分把沙子包起来。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时,蚌就觉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异物了。
母亲启发她,去适应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环境,就好像把一个令自己不愉快的异己,转变为可以接受的自己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令正要前往国外生活的珍子获益良多。
圣经有这样一句话:“智慧能保护人。”父母不能一辈子留在孩子身边,在有限的时间里能给予孩子、并对他们一生有最显著帮助的就是智慧。这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有一个母亲患病、从贫苦山村走出的高考状元,性格十分阳光开朗。而他的性格就得益于母亲的坚毅乐观。
优秀的父母,你的孩子整个人生都是亮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