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淡化不愉快的痛苦
首先要承认每个人都有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这种感受会时常伴随着人直至寿命的终结,这都源于过去的痛苦残留。这种累积起来的负面的东西,要么处于活跃状态,要么处于沉睡状态。
开心的人,大多时候痛苦残留都处于休眠状态,但对于一个时常郁郁寡欢的人来说,他的痛苦可能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尤其在被一处场景、一个念头、或听到的一句话而激活这座火山,于是不愉快产生了,又没有很好的制止它的喷发,于是痛苦越来越强大,直至吞噬了整个人的情绪,乃至思维。
就好比现实中,某个特别和蔼的人,一天突然爆发了很大的脾气,这也许并不是当时的刺激给予的,而是长期积累的愤怒、烦躁、忧郁、沮丧等情绪,在外界足够催化时点燃了导火索。假如这个和蔼性格的人之前没有这种阴性的积累,他很难将这种负面力量凝聚起来。
从这点上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第一个淡化痛苦的方法,即小的不愉快不能搁置不理,要用之前的方法,使之逐渐消失在婴儿时期。(参看前章痛苦源于思维想象)任何时期都害怕积累,害怕惯性的力量。世界上再厉害的大坝都需要放水调节,何况人的承受,虽然这并不是根治的办法,仅当权宜之计用之。
书中有句语录有些点破真相:【痛苦之身害怕被你发现。它的生存取决于你对它无意识的认同,以及你面对内在痛苦时,那种无意识的害怕。】
我之所以标题不敢叫根治不愉快的痛苦,就是因为痛苦是自我映射出来的一种意识,并且这种意识不受思维的控制,所以只能淡化。
我不想借用书中常用的词语“临在”(Presence)来表述,这个词翻译的很不好,不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更准确的理解翻译应该是“本心”,即用本心去关照你不愉快的痛苦。
儒释道都在讲一个“心”字,用“心”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儒家讲仁义之心;道家讲超脱之心;佛家讲不动之心。
既然痛苦来源于自身的意识思维,愉悦也来自于自身的意识思维,那么解铃还须系铃人,归根结底,不能依靠外在的刺激让你成就最终的愉快,还是需要自己的“本心”。
民俗有这么个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草帽,二女儿卖雨伞,老太太成天愁眉苦脸的。一位邻居问她:“老人家,你每天都在为什么而愁苦呢?”老太太说:“唉,一至下雨天,我担心大女儿的遮阳草帽卖不出去;等天晴了,我又担心二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你说我能不发愁吗?如果你是老太太的邻居,你会怎么开导她呢?
不客气的讲,大多人的痛苦与不愉快都是自找的。
最后书里总结:【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你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本心),维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知到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这就是你自己有意识的那种临在(本心)的力量。】
华夏的文化讲求化解,而非消杀。痛苦可以用淡化、柔和、消解的方式去降低,这是我赞成的方式。而书中一蹴而就的思想我并不提倡,实际没有人能真正做到。
在解决问题的思想根源上就产生的分歧,这该是东西方文化、我与原作者最大的不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