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过年和老妈回老家,见到了一群一年才一见的亲戚,果不其然,闲聊间除了例行问候有没有媳妇之外又是老套的读书无用论---“现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工资也才几千”。每次碰到类似的论调,笔者总是心理冒出一股无名火,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作为家族里仅有的几个大学生,骂大学生无用即是骂自己无用;另一方面,被人当场怼住总是心理不舒服。更令人讨厌的是,笔者刚准备整理思路逐条反驳的时候,话题又被别人岔开了,就像一个喷嚏酝酿了半天没打出来,真是心理、生理的双重折磨。今天,我不想从纯“有文化”的角度谈谈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完全就从“失业”“工资”的角度我们也能得出我们必须要上大学的结论。
很多抱怨“读书无用论”的人总是强调上完大学工资也才“几千”“没多少钱”,所以读书有什么用?从事实的角度看,他们说的是对的。现在有调查表明北上广深的白领的平均薪资也才8000~9000元/月,小一点的三、四线城市平均薪水就更少了。但是,so TM what?读书、上大学在现在和不太遥远的未来都将只是单纯的一种行为,未来的每个孩子都会上大学,读大学不等于挣大钱,就像运动不等于减肥。如果非要强行扯上因果关系,那也应该加上概率和占位区间。如果在中国的整体人口中,富人占比万分之一,那么你可以读书致富的排名也该在前万分之一。假如安徽省一年高考生有60万人,你需要考到省前60(排名前万分之一),你未来成为富人或者一毕业就成为富人的可能性(也只是可能性)会高出普通人太多。但这里又有一个悖论,其实高靠真能考到省前60的人来说,即使他不读书,发财致富的可能性也很大,所以说天赋这个东西真的很可怕,普通人不读书根本拼不过传统中依靠血统的老贵族和每一代按比例、按天赋出现的新贵族。
如果读书、上大学不代表着一定能挣大钱,那么上大学的目的又在哪呢?作为一个完整经过中国中考、高考进入大学的普通人来说,上大学对自己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赋予了我未来成为一名合格城市中产阶级几乎所有的必要条件。本人出身于一个6线小城市,家境贫寒,父母、家里亲戚都没读过什么书,家里在扎根的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仍然艰难度日(家中长辈缺乏勤劳置业的品性,这也是我想要脱离原生家庭的原因),如果按照家族里传统的谋生手段,既没有专业的技能也没有足够可靠的关系,未来一定是打打零工干着日复一日毫无专业性的工作,运气好的话也可以在类似于我父母的年纪碰见一个差不多背景的人,最后结婚生子,这是一条能够一眼能望到头的路,现在我家里就有小一辈的亲戚在按这个路在走了。勤劳将是我唯一能够依靠的手段,年龄也不会带来多少经验上的优势,没有生活而只有生存,一不小心还有可能被当作“低端人口”而驱逐出去。但是,读书、上大学给这原本既定的一生带来了新的变数--我不再需要依靠父母那仅存的“社会经验”、“人生良言”去规划人生,我不再需要依靠父母那本就不牢靠的社会关系走个“后门”,我也不再需要依靠人生精力充沛这小几十年,担忧年老气衰的那一天。即使在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我也知道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里有我独特而被需要的价值。
为什么读完大学就可以有这么多的“不依靠”呢?我将原因归结于两点:一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提高了别人进入的门槛,而且训练的结果也能为这个社会产生效益,有人愿意付费买你的服务;二是专业训练的结果使“年华老去”变得不那么敏感,年龄赋能了你为别人提供的服务。读书使你人生的坐标轴变得多样了起来,没有哪一个单纯的坐标可以描绘你的轨迹,但是你在某一个坐标里做出成绩却有可能显著改变你的一生。读书、上大学这20年如一日的训练其实就是给自己的仅有的一点小天赋加上“努力”和“科学训练”的翅膀,成为一个能给别人带来价值的专业人员(笔者目前就是一名任职于汽车行业的工程师)。
笔者是非常感激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可以给我们这种“贫二代”以努力改变人生的机会。我希望更多类似于我这种出身的人能够清醒一点,抓住这最有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