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当你觉得什么都贵,在别人眼里你就廉价了。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侃侃“价”吧。价,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的使用价值,即被使用的物品对于使用者具有的积极属性;二是包含在被使用物品中的劳动量,即价值,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类给商品定价的依据。价值的货币化就是价格,也就是今天要说的“价”。价,从何而来?马克思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最初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也就没有交换,那时的物品都是无价的。有了私有制有了剩余产品就有了交换就出现了交换价值即价格。可见,商品及其两个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都是人类的发明。在这发明出现之前一切物品是无所谓贵贱的。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子民,没有那个物种是轻贱的也没有那个物种是高贵的,都平等的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有很多文章将中美物价做过比较,无论是比较同样商品的单价还是比较各种商品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无论是生活必需品还是高档耐用品,美国的物价普遍比中国低,这是事实。在美国人看来,中国的东西普遍都贵,那么美国人在中国人眼里就廉价了吗?——物不贵,是因为人贵。美国人不廉价,你羡慕都还来不及呢!要不怎么那么多贪官都抱着贪财投奔到美国养老去了呢?而忍受着高物价的中国人一点也没让享受低物价的美国人觉得羡慕,你看过或听过有美国人扎堆到中国来养老的吗?就说眼前这房价吧,一浪接一浪的涨,跟世纪初相比,有些城市都涨了十倍了,还在涨。不跟世纪初相比,跟年初比吧,每平米价格都相差两三千。那些不得已被裹挟进去的工薪阶层对价格都已经麻木了,因为抢都抢不到。喏,面对奇高的房价,这些工薪阶层因为没选择所以都没嫌贵吧,那么他们是否就让自己在别人眼里高贵高大阔气起来了呢?一辈子都要为这昂贵的房子卖命了,房子倒是贵了,人却贱了。对于靠劳动过日子的老百姓来说,如果能重新选择的话,脑壳即使高烧到50度也不会放弃年初的价格而选择现在的价格!“当你觉得什么都贵,在别人眼里你就廉价了”,这句话对于农民来说还真道出了实情。农民收入低,当然就觉得什么都贵,觉得什么都贵的农民在有的人眼里也越来越廉价了,越来越得不到某些人的正眼了。农民越来越廉价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农业这块基石也越来越松垮了。但这句话对于中国的农民来说又颠倒了因果。农民之所以觉得什么都贵,是因为农民从来就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是牺牲品是被盘剥对象,在丛林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种的粮食的价格比他们买的各种商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都要低廉,所以才导致农民收入低,于是买什么当然都嫌贵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廉价的,就忍着高物价不说贵还专找贵的买,于是贵的越来越贵,比如房子;于是原本低廉的也都慢慢涨起来了,比如自来水管流出的水,涨幅都快赶上房价了。认为高价可以让自己高贵、贵重的人,你就好好享受这些高物价吧。有一种“变态”名字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结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这段解释摘自百度)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跟在别人后面喊这句话,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习惯了被支付被利用被践踏,要不然怎么会有这种被宰割的幸福感呢?治理高物价高通胀没什么成效的组织应该是蛮喜欢这句话的。贵是事实,觉得贵是对事实的感受和判断。一个人是否被尊重是否有尊严不取决于他(她)对价格的感受和判断。我和同事们都属于普通工薪阶层,比较贵的廉价的商品都消费过,有同事的工资只是自己的零花钱,所以倾向小资型的,有同事的工资得用来养家,所以倾向实惠型的,也有赚大钱去汉正街淘宝的。不同的消费观丝毫不妨碍我们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人本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的消费观更无从决定莫须有的价位。尤其是那些非实物形态的精气神才情趣,绝不是通过多次够买高价商品和服务就能马上包装装修出来的。有些话,如果只适合在那“贵族”圈子说,就不要放到普通老百姓圈子里来;有些话只适合在梦里说,就不要在大白天乱喊。一个人钱多了总是想花出去的也想顺便炫耀一下,这很正常,这是富人相对于穷人的“比较优势”,如同鸟要唱歌猫要叫春。但鸟唱歌的时候不必怨毒地鄙视终年勤勉又沉默的耕牛和蚯蚓;一只猫叫春总不至于要全天下所有的猫都来陪它一起叫吧!我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劳动者,特别喜欢王开岭与“价”有关的一段话,“好东西都是免费的。越贵重,越必需,越需要免费。免费是一种伟大的现象,也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我常常觉得古代了不起,原因之一即是免费的事物多。山让你随便登,佛让你随便拜,桥让你随便走……多一种免费,即多一份自由,人生即少一份压力。”关于价,今天就侃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