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公司的文化中有一条这样重要的原则:只招成年人!这里所说的成年人,除了是要求生理年龄成年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心智模式的成熟,就是要有一个成年人该有的成熟、思维、责任、担当。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可怕的学生思维,而要做职场成年人,就要摒弃这些不成熟的学生思维,具体如下:
一、理想化地想当然
只要认真学习、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取得好成绩。高考考个好成绩,就能上个好大学,上个好大学,然后就能找个好工作。是不是很熟悉?贯穿整个学生时代,或者说萦绕在耳边就是这种类型的“只要......就......”,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因果必然关系:只要做到了什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什么结果,好像就是一种简单归因,一切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殊不知,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而职场是与学校截然不同的两个场所,遵循的是两套不同的运行逻辑:在学校时学生交钱给学校,学校和老师为学生服务,你学得好与不好,基本上都是能升级或顺利毕业的,个别极端事例除外;而你毕业后进入职场,是企业发工资给你,所以你要为企业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你的角色需要转化,不要理想化地想当然,而是要培养”只有......才.......”思维:只有做到创造了相应的价值,才有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学校时,可能爸妈、老师会哄着你学习,而到了职场就别想着有人哄着你干活了: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能干就干,不能干走人,就是这么残酷。所以凡事不要理想化地想当然,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干,这是向成年人迈进的第一个需要摒弃的思维。
二、强调所谓的公平
A与B同时进的公司,为什么事隔一段时间之后两个人的薪酬出现差异,这不公平!
你成天累成狗,而某某成天也没怎么干活,就在那里翘着二郎腿追剧、刷短视频、逛购物网站,收入却可以甩你几条街,这不公平!
你早去晚归,你兢兢业业,加班是常态化,可升职加薪的名单中却没有你,这不公平!
以上种种,是不是很熟悉?
职场上有公平可言么?结论是有,也是没有!有公平,是指相对公平;又说没有,是因为要知道规则是由权利所有者制定的,当你在强调公平的时候,你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你能做到的就是在规则范围内去让自己变得强大,从而争取更多的公平。
针对第1种现象:同时进公司的人可能硬件都差不多,为什么会在前行的过程中出现差异,因为有的人是做事,有的人是正确地做事,有的人却是做正确的事,最终就会呈现不同的结果,你说公平不公平?
针对第2种现象:这个人为什么可以拿高薪,这里面一定有他的价值所在。可能你看到的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别人背后的努力或付出你根本上看不到,又或者这个人的背后附带着有其它的资源,而这种资源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等等这些都是你所不知道的,他拿高薪也就实至名归,你说公平不公平?
针对第3种现象:任何时候别把苦劳当功劳,另外别奢望上级能一碗水端平,这是对上级的不公平,因为上级也是凡人,他不是神,他也做不到所谓绝对的公平。同样是升职加薪,你看问题的角度和上级看问题的角度,不是同一个角度,出现差异就是必然现象了: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大锅饭分猪肉,资源只会向那20%倾斜,所谓马太效应就是如此,你说公平不公平?
与其天天抱怨上级对自己不公平,倒不如花时间想想造成你认为的这些不公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的上级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挖掘出上级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帮他实现目标,然后你才能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当你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行时,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公平的天平在向你这边倾斜,你就会感觉上天也在对你温柔以待了。
三、奖状思维
作为学生最开心、最骄傲的事莫过于获得奖状、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成了学生时代的高光时刻,好像上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这些,奖状越多、表扬越多,学习就越有劲。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这种思维原封不动转嫁到工作上则非常可怕,具体表现就是:在日常工作做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就等待老板或上级的表扬,反正你不给奖励我就不行动。而不是关心岗位绩效或团队绩效。如果没人关心、没有得到及时的表扬,就非常低落,就会产生他们是不是眼瞎啊,真冷漠、忽视别人的努力的悲观心态,就会没有继续奋斗的动力,久而久形就形成了被动工作的心态:推一下动一下,三分钟热度,获得表扬时就热情高涨,一旦没被认可就颓废,就是那种间歇性斗志昂扬,持续性萎靡不振。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最终受益者都只能是自己,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协作,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自己以后有饭吃的技能与本领,你的所作所为一定是围绕这个目的来展开的,你需要的是自我认可。如果一味追求外在认可,恰恰说明内心自我力量的缺失。
另外还有一种奖状思维就是抱着过去的“奖状”不放,一味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自我陶醉难以自拔。要知道在学校成绩好不代表在职场就一定牛,因为平台变了,规则变了;原来优秀,不代表现在或以后一直优秀,特别是跳槽到了新环境,你需要重新来不证明自己,职场考验的是能力,而不是过去的奖状,所以昨天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你以及未来的你,毕竟谁笑到了最后谁才笑得甜。
四、把我不知道当挡箭牌
上课时最怕的事就是被老师提问,特别是这个问题还是你不会的,那个紧张、尴尬会让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过幸好你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你很快调整状态,以不变应万变、理直气壮地说:我不知道!当你这句话一说出来,老师也拿你没办法了:不知是该欣赏你的坦诚呢,还是该佩服你的脸皮厚,反正你说了你不知道以后,你就如释重负,你又逃过一劫了嘛!当你在为你的所谓机智窃喜,并屡试不爽之后,慢慢地你就把这句“我不知道”当成了挡箭牌和护身符。
进入职场后,在工作沟通中的过程中会被问到工作进度、事件追责时,这时很多人就会启用这个在你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挡箭牌:我不知道!你的老板或上级本来满怀期待地问你,如果最后你的回复是“我不知道”,你说他有多失望!如果想要得到上级的信任,需要无数的积累才会形成这样的认可,而失去信任让他 对你有了不靠谱的印象,可能一次就够了。
当说出“我不知道”的时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逃避思维:这事跟我没关系,我不想去理这事,这事别找我。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没有合作意识,你想想看,如果大家对你有了这样的感觉,以后谁还会信任你,愿意与你合作呢?
如果被问到的事,与你无关,你确实不知道,你可如实相告,然后你要跟进的是:为什么这事你会不知道?这中间是有哪个环节出了纰漏,要如何弥补;另外就是因为你不知道,那这个事肯定是遇到问题了,现在你知道这个事了,你将如何补救,拿出行动方案来,配合去完成这个事,给上级一个结果。
如果被问到的事,与你有关,因为你的原因造成延误或过失,你不能用“我不知道”来搪塞,你不能装傻充愣,你的上级又不是傻子,当你说了一句谎话之后,你就需要用十句、甚至更多的谎话来自圆其说,然后到最后就不攻自破,成了一个笑话,所以说谎的成本和代价是非常高的,还不如开始就大方地承认,而不是用“我不知道”来做挡箭牌,因为你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本身与你有关的事,你就有责任去把它落实好,而不是选择敷衍塞责。
所以,以后还是少说“我不知道”,更多的时候去说“我来落实”!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你。
身在职场,是一个人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摒弃这些学生思维、成为一个真正成年人的过程,希望你能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自己,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