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反思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习的本源,是什么。
关于学习,我们有太多的书籍也有太多的方法,一本又一本的干货书籍给我们提供无数的学习方法,从基础到实践,从低级到高级,实时的总结,以及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梳理,等等。
而对我们自己而言,学习的过程不外乎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输入知识,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阅读以及大概的了解;
第二步,分析知识,分析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第三步,思维导图,对整本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
第四步,进行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这四个步骤基本是我们大多人的学习逻辑,无论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学习新的技能,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这样的模型来一步步的进行学习的,特别是思维导图,也就是脑图,最近几年的流行程度更是与日俱增,就连简单的假期,我们都喜欢用思维导图进行规划,提前规划出每一天的安排。
这样的方式的确是很好的学习方式,通过思维导图以及最终的总结归纳,不仅能够让我们很快的掌握知识的结构以及重点内容,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新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很快反应出清晰的解决步骤。
可是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我们明明也是按照这样的步骤努力进行的,但是却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比如我们英语学习,我们学习了十几年,从小学就开始学习ABCD26个字母,开始学习元音辅音浑浊音,可是十几年后,我们却仍然很难在外国人面前开口对话,很多人都称我们的英语是哑巴英语,但是,当一个人来到了一个周围全是说英语的人的国家的时候,例如来到英国,周围的环境一下子成为了全英环境的时候,即使你开始的英语并不好,一年后,他的英语水平却会获得很大程度的提升。
比如我们学习写作,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写作课程,教我们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教我们如何对文章结构进行合理的排版,甚至教我们如何遣词造句才能获得读者的吸引力,可是当我们上完那些课程后,开始提笔的时候,我们仍然会觉得很难把他们实践下来,也有的人会因为自己没有读多少书,所以不敢写作,总是会以自己肚子里面墨水太少为借口而回应别人的质疑,可是,写作真的需要去学习那些课程,必须要读很多很多的书吗,我觉得不尽然吧。
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下我们的成长过程,小的时候,我们学习说话,在我们学会写字之前我们就学会了喊爸爸妈妈,学会了说很多很多话,比如我自己的小外甥,还没上小学,就能够像大人一样经常语出惊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并没有学习每个字的发音,并没有学习口腔的发音机理,并没有学习说每个字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控制相应的出气量以及口腔舌头等如何配合,这些所谓的原理,他们都没有学习,但是却依然能够说出流畅的语言。
再比如我们小时候学走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学习走路的时候,都没有学习过我们身体肌肉是怎么运行的,我们腿部肌肉是如何支持我们走路的,我们需要动用哪一部分的肌肉组织才能够让我们站起来然后迈出第一步,这些所谓的理论知识,我们都没有学习的,但是却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于走路这个技能的获取,甚至,可以说这个技能我们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速成的。
所以,学习的本源,究竟是什么。
是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探究学习吗,从基础到实践,从理论到升华吗。
我觉得并不是的,我觉得学习的本源,是模仿,是输出。
无论是否有基础,无论是否懂得那些所谓的运行机理,大胆的去模仿,大胆的去输出,我们反而会发现,很多的理论基础,自然而然就内化成了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
就像是写作,不要在乎自己是不是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只管提笔开始写就好,无论是谁,写作的时候脑子里面都不会知道自己要写的全部内容,如果知道,如果只是把脑中留存的东西全部写下来,那不叫写作,那叫默写,叫背诵。
当提笔开始写之后,在写的过程中我们就会体会到文章的排版以及逻辑,词句的运用以及组合,只要一直写下去,你就会慢慢发现自己写出了很多在提笔开始之际并没有想过会写出来的东西,这种感觉是非常让人幸福和满足的。
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精力放在那些所谓的理论知识上,这个社会上的知识太多了,无论你的学历是博士还是博士后,无论你发表了多少的期刊论文,你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学习,所有的学习内容,都不应该仅仅只是背诵下来,并不是通过脑图等工具将它们总结归纳起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那不应该是真正的学习,这种搬运知识的方式,不应该是学习的真正的含义。
假使看一本书,背诵下来,然后对别人说出书中已有的名言名句,这并不是值得多么骄傲的事情,在我看来,知识存在的意义,不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背诵记录下来,而是作为一种提示性语言的存在,去让我们根据那些对我们产生触动的知识让我们不断的去联想以及思考。
它们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点,而我们,就需要用这一个又一个的点,去思考出一条条的线,然后相互关联,形成统一的一个整体,而这,就会慢慢成为我们思维体系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
生活中我曾经发现过一个现象,我身边有很多学历很高的朋友同事,也有很多都是名校留学生,包括自己,虽然学历不是很高,但是至少也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但是有时候会觉得,大家思考问题的深度或者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并没有那么的深刻,或者,有的时候觉得不像是读过书的人应该有的深度,特别是有的时候回到家和村里的老头老太太聊天,会觉得他们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比我们看的都要通透,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在外面学不到的东西。
可是那是为什么呢,明明他们连一个村子几乎都没有走出去,明明我们才是那个看过了世界的人,明明我们才是肚子里满含墨水的人,为什么很多认知却赶不上他们呢。
或许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于事情的深入思考,就在于我们对于身边每件事情以及每个知识的态度吧。
我们会考取很多的证书,会训练自己很多的能力,比如打字速度,PPT制作能力,宣讲能力,等等,但是很多的知识我们用过就放弃了,比如很多证书的考取,证书获得,那些相应的知识也就被我们束之高阁了,而我们的收获,就是记住或者理解了很多相应的知识。
但是我们却欠缺对它们的深入思考,欠缺一定的输出。
村里人虽然没有看过这个世界,可是他们对脚下的一草一木,对从事过的每一个农活,都有着经年累月的思考。
我记得我小时候学习干农活,学习开拖拉机,也并没有人告诉我干农活应该让自己腰保持多少度,应该要以什么样的速度对待不同的农活,开拖拉机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姿势,应该在转弯的时候提前多久开始转弯,应该以什么样的角度去转弯去应对不同的弯路,所有的这些理论都没有人告诉我,可是小学三年级的我,就能开拖拉机,能耕地,能做地里几乎所有的农活。
而现在呢,各种培训班,再高级的培训班都会告诉你基础很重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游泳,我是个很爱游泳的人,我可以一口气潜水五十米,我曾经在游泳馆和教练比赛游泳速度最终我赢了,但是,我却从没有上过一天的游泳课程,现在的我们学游泳怎么学,请教练,然后教我们如何换气,如何摆动双臂,如何摆动双腿,等等等等,可是对于我们很多农村孩子怎么学的呢,那就是跳进去,跳进水库,跳进池塘。
曾经有同事问我是如何学会踩水的,我说跳进一个十几米深的书库里面或者河里面,呛几口水,你就学会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就是我学会踩水的方式,小时候被几个大点的同学一下子把自己推到了深水区,然后沉下去呛了几口水,折腾了下胳膊和腿,就学会了。
从此之后,浅于十米的水库,我都嫌弃了。
当然,这不仅仅是我,我村里大部分的朋友都是这么学会的,我相信很多农村孩子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的。
所以说,学习的本源,或许并不是循序渐进,也并不是必须要去掌握那么多的理论知识,尽管去做去说就好,尽管去不停的输出就好,每当脑中有一闪而过的念头,有被触动的时候,那就毫不留情的把它们输出出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当我们开始输出的时候,我们就会输出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而这,才是知识在脑中构建联结的一个个过程。
写到这儿,我突然脑中有个想法,现在社会上那些多如牛毛的孩童培训班,究竟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的孩子呢,那一道又一道苦涩的题目,那一张又一张千篇一律的试卷,是真的能够提高我们的孩子的认知吗,还是反而会磨灭了他们对知识与生俱来的兴趣呢。
或许,这真的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和反思的。
有些存在,或许就是错误的。
如果让我来教育我未来的孩子,我觉得我不会给他报那么多的培训班,也不会每天要求他去完成作业或者怎么样,我会选择和他加深交流,去询问他对每件事情的看法,去带她出去走走看看,然后聊聊他心中是怎么想的。
孩子的想法一定会是片面的,也一定会是幼稚的,可是一旦我们不断引导他们去表达去输出,其实他们也会说出很多他们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而这种输出所带来的的成长,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成长。
教育的最好方式,或许并不是不停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并不是通过各种捷径变着方法的进行知识的输入,也不是去看几本干货文章,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去输出他们内心所想。
因为输出的方式,是让他们说出心中所想,但是输出的最终目的,却是让他们表达出连他们自己都未曾想到的东西。
而这,个人觉得,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less is more, slower is faster.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一定不是阅历上的差别,也不是能力上的差别,更多的,应该是思维上的差距。
希望自己不要当一个能力很强的知识搬运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懂得思考学会思考的人,即使身处荒漠,即使一生都生活在偏僻的陋室,自己也能够有探寻事情本质指点江山的能力。
希望我们一起去探索学习真正的本源,去探索身而为人,我们所具备的和动物之间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要去无意中忽视了我们生而为人的那些“特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