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观影感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来讲,本就有很多的影片打动到我哭,但是《亲爱的》却是一部给了我很多其他感动我的泪点。
年纪尚轻、涉世未深的我,并不真正意义上的懂得为人父母之人对于小孩的感情。甚至说是那样的一种依恋、牵挂,我不懂,但是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最细节入微的体现。 记得在互助大会,面对韩总说“请鲁晓娟分享一下”, 这一段的留白,给观众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样的一个妈妈会怎样看待孩子丢失的事情。这个不认命的妈妈沉默了。尽管孩子的被拐和她没有直接的牵扯关系,但她还就是这样的把一切责任归于自己,自责、愧疚、无奈、痛心折磨着这个妈妈。这一刻,她的爆发,才是她痛苦的根本的爆发。
还有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画面。田文君在楼道里问鲁晓娟:“你说他是多久才叫那个女人妈妈”在这里,这一幕真是太狠了,太戳泪点了。这样的情节设计让我们看到孩子的亲身父母却要被迫接受“拐卖者”的身份。本想让孩子不说陕西话学普通话,最后却说的一口安徽普通话。当年骨子里就扎根的方言歌谣,在这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无辜的孩子的面前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或许,在这个世界,正是因为爱才构成了丰富的大千世界。父母对于孩子的这种溢于言表、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在这样的一部影片下,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么一点、又让我多看到了一点。
电影中的人物也好,生活中的千万真实事例也好。相较之下,我是极为幸运地。记得小时候节假日,父母带我去某一景区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开怀快乐,只因在我的一转身之间,我没有看到爸爸,便在四周找他。最后我走出了那间我所呆的屋子找爸爸,也就是我的这样一找,我被爸爸暂时的“弄丢”了。小小的年纪我不记得太多,只记得最后父母在景区治安室找到我时的热泪盈眶。现在想来,命运对我真是极大的眷顾,让我又重新的回到他们温暖的臂弯下。
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真的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孩子是生命的传承延续,是家庭矛盾的调和剂,是“温暖港湾”的中心之轴。
现在的影院里,就是缺少着这样的好作品,缺少这样与心灵沟通的媒介。电影并非只有娱乐这一个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