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儿子兴趣广泛
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绘声绘色,运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生动的语言、各种丰富的手势,甚至有时候站起来模仿故事人物以此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听得入了神,常常禁不住跟我手舞足蹈。但我总是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就打住,并告诉儿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鼓励他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看到我这么努力地对儿子进行教育和训练,大家一定以为卡尔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事实上他的生活丰富多彩,因为我一直注意引导他在多方面获得乐趣。
在卡尔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后,我便引导他养成读书的习惯,并让他自己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对书的选择我是很在意的,因为我一方面要尽量考虑卡尔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为他选择一些对他有益的书。我认为一个人第一次读的是什么书往往决定他以后会喜欢什么样的书,因此,幼年时期读的书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对此我非常重视。
在引导儿子读书上,我采用了一些小伎俩。孩子们最喜欢听人讲故事,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我觉得讲故事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面,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绘声绘色,运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生动的语言、各种丰富的手势,甚至有时候站起来模仿故事人物以此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听得入了神,常常禁不住跟我手舞足蹈。但我总是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就打住,并告诉儿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鼓励他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卡尔的乐趣不止于此,在音乐中他能够找到自己的乐趣。歌德曾说过:“为了不失去神给予的美的感觉,必须天天听点音乐,,天天朗诵一点诗,天天看点儿画儿。”因此,接触音乐对孩子是很重要。有人说,善于唱歌的人比不会唱歌的人寿命长,这是由于善于唱歌者总是能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神经质的孩子如果养成了唱歌的习惯,就会变得快乐起来。
我们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完全不懂音乐是不会幸福的。即使自己不会,起码也要会欣赏。因此,应该想办法教给孩子一些音乐。有人认为,既然不想让孩子成为音乐家,教他音乐不是浪费时间吗?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没有艺术的生活,就如同荒芜的原野。为了使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父母有义务培养他们的文学和音乐修养。
我个人认为,人生在世懂得音乐是非常幸福的。从儿子小时起,我就努力使他形成欣赏音乐的观念。前面已经介绍过,在儿子出生后不久,我就买来能发1、2、3、4、5、6、7七个音的小钟敲给他听,并让妻子唱给他听。
当儿子学会ABC的读法后,我便教儿子乐谱的读法,还经常做与之相关的游戏。具体的玩法是在屋中把东西藏起来让他找。这是儿童常玩的游戏,在此我还利用了吉他,这样游戏就变得更加欢乐轻松了。比如;当儿子一走藏东西的地方时,我不是说“危险、危险”,而是渐渐弹出低音。若是走远了,我就弹出高音。儿子如果不注意声音的高低,就很难找到藏起来的东西。这一方法对训练孩子的听力很有好处。
孩子都喜欢节奏,我就从这方面开始训练。从儿子尚不会说话时起,我就用拍手的方式拍给他听看。不久,我买来了小鼓,教他按照拍子敲打。过了一段时间又买来了木琴,让他敲打,并且开始做弹琴游戏。我用手指指出墙上的乐谱,他按乐谱拨响琴弦。过不了多久,他已能用吉他单音弹奏简单的曲调了。在卡尔能够用吉他弹奏简单的旋律之后,我让他抓住这个机会,一鼓作气地练习下去。我从单音开始教他,后来又教他和声,没过多久他就能很流畅地弹奏音阶和琵琶了。
这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教他更深入的演奏技巧,便为他专门聘请了一名吉他教师。
现在又许多音乐教师在教孩子学音乐时只教技巧,无论是学习钢琴还是小提琴,他们总让孩子像机器一样拼命练习。我认为这种方式是错误的,音乐是依靠于感觉,如果不有效地培养起孩子对音乐的感觉并从中发现那些神秘的音乐之美,是很难取得有效的成果的。我请来的这位教师不但会演奏吉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就利用自己的特长让卡尔认识和区分旋律乐器和声乐器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卡尔从小就认识到不同乐器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
就在这样既学习又欣赏的过程中,卡尔并没有耗费太多的努力便熟练地掌握了小提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后来又学会了钢琴。
更有趣的是,这位教师常常和卡尔一起演奏吉他和小提琴的合奏曲目,有时老师演奏吉他,卡尔演奏小提琴,有时候他们又互换角色,卡尔演奏吉他,老师演奏小提琴。他们师生两人配合得非常完美,在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演奏甚至达到了专业的水平。
他们的音乐迷人极了。一次聚会,他们演奏了帕格尼尼的几首小提琴和吉他二重奏曲,获得了众人的好评,特别是那一首著名的《E小调奏鸣曲》更是赢得了大家一致认同的掌声。
卡尔在学习乐器的同时,还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编曲子,虽然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曲,但对于小卡尔来说已经是不容易了。
卡尔自己创作的那些曲子我至今还保留着。一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它们时,总是会想起小卡尔的可爱模样。
怎样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善于提问
我顺手掐起一朵野花,叫道:“儿子,快过来,我们一起看看这朵花。”儿子好奇地凑过来看,我一边解剖这朵花,一边向他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
尽管卡尔有这么多的兴趣,从事着各种活动,可人们还是偏执地认为他的生活除了坐在书桌前面,其他什么也不干。他们甚至觉得,他可能除了学究式的知识外,还会点外语,其他就什么也不懂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了解我儿子的人都知道,他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少年都少。事实上,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玩耍和运动上,他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他 除了学习外语外,还轻松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性、物理学、化学、数学等。
诸位一定想知道我到底使用了怎样独特的教育法,才使孩子能这样既轻松愉快又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其实很简单,我的教育秘诀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让孩子善于提问。
儿子长到三四岁时,我每天早饭前都要带他出去散步一两个小时。这种散步可不只是简单地溜达,而是一边谈话,一边散步。一般情况下,我总要抓住几个有趣的话题,讲给儿子听。他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也特别丰富,能够顺着我的话题,一会儿谈航海去印度和中国,一会儿逆流而上到尼罗河,一会儿到白雪皑皑的北极探险,一会儿又在芳香浓郁的锡兰森中逗留。有时,还回溯到几千年以前,跟随斯巴达人攻打特洛伊城;有时坐在奥德修斯的船上,在未知的海洋上航行;有时又跟亚历山大的军队远征西洋。儿子的地理与历史知识就是在散步中打下了基础。
更多的时候我们走在植物繁茂的山间小道上,草丛里不时伸展出一些不知名的野草,我顺手掐起一朵野花,叫道:“儿子,快过来,我们一起看看这朵花。”儿子好奇地凑过来看,我一边解剖这朵花,一边向他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我告诉他:“这是花蕊,这是花蕊、花萼,还有随风飘洒的花粉,没有它,花儿最后便结不等出果实······”有时草丛中会突如其来的蹦出一只蚱蜢,我眼疾手快地一把抓住它。然后我们两个就蹲下来,头凑在一起研究这只昆虫。我会把蚱蜢的身体结构、习性、繁殖等知识尽可能地讲解给儿子。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地素材对儿子进行了最重要的教育,而这比起学校里那些死板僵化的动植物课程来显然直观多了。
其实只要有信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的素材,自然界新诞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与注意的对象。世界上再没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师了,它能教给人无穷无尽的知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父母和孩子却没能好好利用它。
每逢节假日,我都带儿子到田野里,摘下一朵花,拔下一棵草,砸碎一块岩石进行观察,窥视小鸟的窝,观察小虫的生活状况等。我利用这些实物向儿子讲述各种有趣的故事,涉及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卡尔非常喜欢植物,采集的标本堆积如山,他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东西,同时,还写出了有关各种事物的有趣的散文。
有一次,我捉了一只青虫给卡尔看。当时他很害怕,觉得它是一种可怕而令人恶心的动物。可是,在我详细地向他讲述了青虫的生长过程之后,他便不再害怕,因为他知道了美丽的蝴蝶正是由这种难看的昆虫变来的,为此,他还写了一篇《美丽从哪里来》的童话故事。
他在故事中描述了一只小青虫在没有变成蝴蝶之前受到了别人的冷遇嘲笑,而在它变成蝴蝶之后又赢得了所有动物的尊重和羡慕。写完文章后,他还若有所思地对我说:“不仅小动物是这样的,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就会受到别人的冷落,当他取得成绩的时候就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尊重。
卡尔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感到高兴而自豪。因为他不仅学到了自然知识,对人生也有了自己初步的感悟和认识。
许多的父母都为孩子的恶习发愁。我觉得,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的精力使用在不恰当的地方,这实际上是在浪费精力。我建议把他们都带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就无瑕干坏事了。何况多接触大自然能使孩子心地高尚,自古以来和大自然感情融洽的人心地都是善良宽厚的。与大自然接触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也能让他们精神旺盛。城市里的孩子大多因远离大自然,很少呼吸新鲜空气,所以他们会变得心情不佳或性格乖张。
认识到这一点,我尽量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在家里时安排他做做园艺,栽培花草和马铃薯等。儿子很喜欢做这些事,每天给它们浇水、除草,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每年夏天我就带他到山中森林附近住一阵子。森林对孩子来说是最后的教科书。每逢晴天,我就带他到森林中玩。我在森林中教给了儿子诗人们歌颂自然的诗。在晴朗的天气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立足于肃静的大地朗诵古人的诗,是非常愉快的。
卡尔还养过小鸟。他有两个金丝雀,一个叫菊花,一个叫尼尼达。他教给金丝雀各种玩意儿。它们能随着小提琴唱歌,又能站在手掌上跳舞。儿子弹吉他,小鸟就站在他的肩上。叫它们闭上眼睛就闭上眼睛,读书时叫它们翻到下一页,它们就用小嘴翻到下一页。
此外,他还饲养着小狗小猫。饲养这些动物时,为了给它们调配食物、喂水,儿子得全身心投入,这培养了他专注的精神,还培养了他的爱心。
坚持与儿子的地位平等
我从不认为我比儿子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面前充当权威。当儿子问到我不懂的问题时,我就大胆告诉他我自己的不足。
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只对玩耍感兴趣,这纯属无稽之谈。事实上,从两三岁开始幼儿就已经开始萌发出探究精神了。具体的表现就是他们开始向大人提问,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千奇百怪。这是值得高兴的事,说明孩子已经对世界开始思考了。然而,大多数父母不但不对孩子的提问感到高兴,反而倒什么厌烦。他们对孩子提出问题是草草敷衍一下,并没有试着去耐心说明或解释。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好的,它实际上是在压抑孩子的探究精神。要知道,在孩子的智力刚开始萌芽时,如果我们不提供适当的对象供他们玩耍,他们这种已经萌芽的探究精神就会白白地枯竭。相信每个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只是现实生活中,扮演这类角色的往往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总等到孩子上了学才大惊小怪地嚷:“哦,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么糟糕啊!”这些父母只知道一味埋怨孩子,却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过反思。
还有一些父母,不但不耐心地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相反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孩子,他们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整天只会胡思乱想。所以他们是要么随便敷衍要么是用长辈的权威武断地命令孩子,甚至让孩子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更是错上加错。
我的以为表兄就是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的。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使那个可怜的孩子一天比一天糟糕,到后来变得完全不像是一个健康的孩子,甚至心理也变得不健全。
这个孩子开始和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经常缠着父亲问这问那。可是,他父亲并没有重视孩子的这种探究欲望,总是随便说点什么应付他。在孩子对某些具体事物提出疑问时,这位父亲总是这样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快去玩你的吧,别来烦我。”
虽然遭到父亲的多次粗暴拒绝,孩子天性中的探究精神仍然没有被泯灭,他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向父亲求助,希望能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点答案。
有一次,孩子问父亲:“爸爸,为什么太阳和月亮都是从东边升起来而从西边落下去呢?”
父亲回答道:“为什么要问这个,这有什么好问的,它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孩子又问:“我想它们这样一定有什么原因?”
父亲不耐烦地说:“没有什么原因,它们就是那样的。”
孩子说:“可是,我想弄清楚·······”
或许这位父亲觉得孩子太烦人,便大声地对孩子吼道:“你怎么这么讨厌?你不用弄明白,我说它们本来就是那样的,这还不够吗?”
我想,,这种回答是所有孩子都无法接受的,从此以后,这个孩子不再向这位父亲问任何问题,只是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发呆。
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让我们做个实验,假如对某个人施行催眠术,给他一种所谓消极的幻觉暗示,那么他就会连眼前的人和物都看不见。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这种催眠术式的教育,那将多么可怕。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绝不能让孩子陷入这种消极的幻觉状态中。我们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们打开智慧的天窗,让他们可以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上的各种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与缺陷。我们人类的思想,绝不应当像亚当和夏娃一样,仅仅满足于无知状态下的所谓的快乐天堂生活,事实上却不知道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最初孩子对世界的探索,要积极回应他们的每一个问题。同时,做父母还应该注意不能用权威压抑孩子的天性。
孩子既不能受一些戒律的束缚,也不应该受权威的压抑。受到权威的压抑,孩子的辨别能力就会受到萎缩。而没有辨别能力,就谈不上独特 见解和独创精神。不仅如此,它还会使孩子形成病态地接受暗示的心理。在权威压抑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久而久之他们的精神上就会产生种种缺陷。所有为了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不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不能用权威去压抑他们。
父母是人而不是神,因此他们也会经常犯错。当孩子问出一个他们答不上来的问题时,为了保住面子,就随便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甚至于大声呵斥孩子来掩盖自己的尴尬,对这种做法我是不以为然的。
当我儿子提出问题时,我总是鼓励他,并耐心地回答,绝不欺骗他。在教育上,我觉得再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可恶的了,这个错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最初的影响往往是最深的。因此,在教育儿子时,我极力反对那些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在给儿子 解答问题时,我考虑的不是我的解答是否容易理解,而是孩子在现有的知识与思维能力下,是否能完全加以接受。因为父母如果随便给予一个过于深奥的答案,孩子不能理解,结果心中的疑团仍未能解开,他们会一直不停地追问下去,很多父母就是这样被问烦的。
我从不认为由于我比儿子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面前充当权威。当儿子问到我自己也不知道的问题时,我会大胆地告诉他我自己的不足。比如,有一次儿子问我天文方面的问题,我就干脆老实地回答说:"这个爸爸也不懂。”于是我们两个人就一起翻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起把那个问题弄懂,为此我还向儿子表示感谢:“如果不是今天你提问,爸爸至今也没弄懂这个问题呢。你以后要多问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知识吧。”在这样的鼓励下,儿子的问题果然源源不断。
等到儿子再大一些,懂得的知识更多一点,对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不再立刻给出答案,而是让他先思考一下,尽力自己去找出答案来。如果儿子给的答案与我的不一样,我也并不一口否定,而是帮他分析,找出错误。有时候我会说:“其实你的答案也有道理,也许是爸爸错了,我们去看看书上怎么说吧。”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我坚持将自己放在与儿子平等的地位上,这样就灌输给儿子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未完待续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