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自己的确是陷在了低效努力的泥潭,看似很努力的读书,很努力的学日文,很努力的工作,实则缺乏思考,缺乏正确的方法,且功利心过重,没有脚踏实地,心智水平不够完善。但是好在前些年也算是打下了习惯和努力的思维模式,只要自己稍加变通,稍加思考与转变方式,提升自己的意识版本和升级心智水平,运用自己良好的自控力和享受学习习惯学习的思维模式,便可大放异彩,突飞猛进。
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终于过去了。我猜想,春节过后,很多人会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新的一年要如何努力?我相信,所有积极向上的人都渴望通过努力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那么,怎样的努力才是最高效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避免低效努力”这个话题。
准确理解高效
要避免低效的努力,我们首先需要准确地理解什么叫做高效。评价某个行为是否高效,应该有两个重要的评判标准。第一个标准考虑的是产出与投入(例如时间和金钱等)之间的比值,比值越大效率就越高。第二个标准考察的则是结果与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也就是说,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金钱所得到的结果是否与你最初想要的目标一致,这其实比第一个评判标准更重要,因为如果努力的方向偏离了你的想要达到的目标,那么这些努力也就白费了。
第一个评判标准,我们称之为效率(efficiency),它指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doing the thing right)”,而第二个评判标准,我们称之为效用(effectiveness),它关注的则是“做正确的事情(doing the right thing)”。
要到达真正的高效,效率和效用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仅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情”,或者换一种说法,用最优(产出投入比最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
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早读:英文BEC课程
高级日文口译的学习
目的:发挥优势,傍身技能
关于高效,我有以下三个建议:
建议一 三思而后行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用“瞎忙”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瞎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努力——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但实际上,你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想要的结果。原因无非两个:要么是方向错了,要么是方法错了,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三思而后行”来尽量避免。
每个人可能都曾经陷入过“瞎忙”的困境,那是因为我们有着冲动的本性,总是习惯依赖大脑中那套原始的直觉系统来行动,但这套系统并不擅长理性分析和长远规划,而且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认知偏误和思维错误,因此,直觉系统作出的快速决定往往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举例来说,有时候我们明知道自己的方向可能错了,但是大脑中的原始系统会因为已经有了太多的情感投入而不愿放手,选择继续坚持下去。这其实是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由“沉没成本”这种认知偏误导致的无效努力。
很多人把“坚持”看成一种美德,但却很难意识到坚持也是有成本的,因为当你坚持某个选择的时候,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而那些被放弃的选择说不定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所以,在我们专注脚下每一步的时候,也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脚下的这条路是否真的能够通往我们想要到达的目的地,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可以选择。当确定自己走错路的时候,千万不要纠结于沉没成本,而是要通过果断放弃,来避免无效的努力。
阅读推荐:
在这里推荐大家一本书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写的畅销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认清和避免一些常见的思维错误。
建议二 提高劳动价值
在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之后,我们就需要思考效率的问题了。既然效率取决产出和投入的比值,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效率:
第一,降低单位劳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说改善做事的流程和方法;
第二,提高单位劳动的价值,比如说从价值较低的劳动转移到价值更高的劳动。
不过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拥有高效人生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提高劳动价值,因为比起“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单位劳动价值为100元的工作”,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单位劳动价值达到1000元”。
一般来说,劳动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大比例的大脑高级认知功能,例如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创造力等等,比例越高,它的价值就越高。如果你从事的工作内容只需要运用一些低级的大脑认知功能,例如去执行他人的思考结果,那么这种劳动的价值就会相对低很多。
从某种角度来看,整个工业革命其实就是一场自动化革命,即让机器逐渐取代人工来完成那些只需要用到大脑一些低级认知功能的简单劳动。事实上,现代教育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那些简单低级的劳动任务交给机器之后,人就需要去从事一些更复杂的,需要高级认知功能的劳动,为此,我们就不得不通过高等教育来训练和培养这种能力。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必定会将人力推向那些需要更高认知能力的工作。
所以,提高人生努力效率的关键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劳动价值。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劳动过程中要尽量加入自己思考和创意,并且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执行层面。不管你从事的工作内容是运营、设计、营销、还是管理,你都要努力去理解自己所做事情背后的本质,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然后再将这些理解和思考融入到工作当中,以此来提高你的劳动价值。
当你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拥有更广的视野和对事物更深理解能力时,你的价值就不一样了。这种理解本质的能力从何而来呢?由我们的心智模式来决定。
建议三 不断升级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心智模式指的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一个用于认识外部世界的“模型”,它包含了我们关于自己、别人以及周围世界的种种假设,并决定着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就是自己心智模式的体现。
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是不一样且不完整的,这种不同与不完整来自个人独特经历,文化教育背景和知识局限所导致的思维定势。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心智模式的区别,不同的心智模式,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而心智模式差异越大,沟通起来就会越困难。
想要拥有更广的视角和更高效的人生,我们就必须努力升级自己的心智模式,具体来说,这种升级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获得:
1. 学习新的知识、观念和思考逻辑。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完善对世界的认知;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我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规则,更新“思考路线”;而通过借鉴新的观念,我们则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取向”。
2. 反思和总结。学习新知识能够拓展我们的认知范围,而反思则可以帮助修正我们心智模式中那些不准确的认知。通过自我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并对它们进行检视,抛弃或者修改那些不准确的认知。关于反思和总结的方法,我比较推荐柳传志的“复盘方法论”。
总而言之,这两种方式绝对是最高效的努力方式,如果你去观察那些成长迅速的人或者已经拥有一定成就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都是高效的终身学习者,并且十分善于反思和总结。所以,我们唯有像他们一样,不断学习和反思,才能获得合时宜的心智模式,使自己的行动更有效,才能用最佳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