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总是很难,不知道写什么。早晨的闹钟没有把我叫醒,习惯性的关闭,眯一会。半小时过去了。
可能因为不愿意走入冬的冷,夜的黑。但不写上一段,总觉得一天里少了些色彩。晚起打乱了早上的计划,往日半小时寻找题材,半小时写1000字。今天需要在半小时内把所有完成。
省去了寻找题材的时间,把眼前的,大脑的思考写下来。6年内每个早晨都有写作陪伴,不管写的好,写的坏。思考在写作中沉淀,沉淀后会变得平静,更多的认识自己。
我不想停下,也不能停下。就像每天读书,一旦停下,隐藏在内心的负面情绪又会出来,它们不会消失,就像水中混浊的部分,因为心静落到心底。但只要外在的搅动,又会让这些混浊浮起。
唯有不停的读,不断的写,外在的发生才不会轻易影响你。你要知道,你的愤怒,恐惧,抱怨都源于记忆,记忆不重写,情绪才会重复。
但重写记忆又不是那么容易,原生态家庭教育根深蒂固,需要拿出勇气和毅力。只要不停的反省,改变。就会遇到全新的自己。
所有的伟大都要经历苦难的历程,我并不伟大,也不渺小。可以从痛苦中疗愈。昨天打开新书欧文.亚隆博士的《成为我自己》,他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著作流传最广的、最有影响里的心理大师之一。
童年时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深刻:
1、 母亲的指责,埋怨。当父亲急性心脏病发作,频临死亡。他那无助的母亲为了能够有控制感,不止一次的朝他大叫:“你杀了他”,亚隆的母亲让亚隆感觉到,自己的任性,不敬,对家庭造成动荡杀死了父亲。
老年的亚隆在他的回忆录中仍然能听见他母亲尖锐的嗓音:“你杀了他,杀了他”
虽然亚隆也去了解了母亲的童年,她从小没有得到她的母亲的承认,但亚隆终其一生没有原谅他的母亲。
2、 他在十一二岁的时候曾叫一个女孩“麻子”,在被女孩的爸爸“教训”之后,他学会了什么是同理心,即从“其他人视角体验这个世界”。
女孩的父亲只是告诉他,如果以你的短处为乐,你会有什么感受。
如果读了阿德勒,胡因梦的作品。他们童年有类似的经历,在自卑,痛苦中度过。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即写给读者,也写给自己;
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写她和多数人一样,带着父母无意识的留给她的童年创痛,却能够从创痛中觉醒,实现自我成长。但最终也没和母亲和解。
这就让我们理解童年依恋的持久力是如何伴随我们一生。所以你现在的痛苦,焦虑,愤怒,内疚,恐惧的感受都与这些有关联。虽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过去一直都在。
写作读书就是在清理这些记忆,修.蓝博士说:“在过去”我总是处理问题的本身,不管是我的,还是别人的,现在我不管问题了,而是清理导致问题的记忆。当我记忆归零时,问题也就可以得以解决,我也就没事了。
我用读书,写作清理。你也可以。所以不要抱怨,也不要把性格归于天生。这一切只不过是记忆的重复。只有改变,才会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