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打开微信的公众订阅号,里面长长的一串小红点就提醒我“还有这么多内容没看呢,快来点开。”刚开始我还心怀愧疚,赶紧打开,捡里面一两篇感兴趣的内容看一看,到后来内容实在太多,随便看看也要个把小时,除了工作之外,几乎全部的私人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上面。不堪重负之下,索性我就让它们红在哪里。
这样一段时间,心里面还是会痒痒的,生怕错过了什么值得关注的信息,于是又忍不住回去依次打开。如是几次,弄得我灰头土脸,狼狈不堪。感觉生活节奏都要被打乱了。
这个时候,我就忍不住问自己“你从这些文章和内容中得到了什么?”。毕竟很多时候做事总要讲求个结果,本以为看了无数文章的我起码够底气给出一个“我知道了很多知识”的答案,却发现自己很难回答出一个具体的知识和文章的内容,就连之前几天看过的什么都忘的一干二净。想到这里,不禁细思恐极。
据说现代人每天接受到的信息量比很多古代名人一辈子接受到的信息量还多。那为什么很多现代人思考的反而不如古人呢?每天看的那些文章,真的让我们更加懂得人生,知道如何生活了么?
看似问题很深刻,但答案其实很简单,互联网上的阅读实在太浅。要解决也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深入地去读书。
中国人都知道国人读书少,但在日本作家教育家斋藤孝看来,无论是质和量,如今的日本人读书也远远不如以前了。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似乎变得越来越“肤浅”了。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难题,斋藤孝先生写了《深阅读》一书。
书中回应了如何在信息爆炸时代读书的问题。其中关于读什么书,读书的意义和怎样读古典这些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还介绍了五条持续读书的习惯。这本书虽然是针对日本人的读书现状而写,但对于现在的我们也很有启发。
读什么样的书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标题“图书馆借阅数量最多的十本书”,然后大概扫了一下都是些什么书,发现多是一些畅销书和励志书,稍微艰深的书都不曾看见。全民阅读固然值得提倡,但如果总是读一些畅销书,恐怕真的很难体会到书籍的好处。
读书的第一个阶段是为了体会读书的乐趣,很多人喜欢读书也源于此。看看武侠和言情小说恐怕是很有益于放松身心的,但很多人也止步在了这里。然而读书的真正好处应该在于它的第二个阶段,那就是深化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就需要去阅读一些优质的书籍。
阅读优质的书籍无疑是需要一些耐力和阅读技巧的,但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在他们眼里,读书和看综艺节目一眼,作用都在于消遣。既然是消遣,那就不必要去读一些费时费力的书籍。
不过书中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避开这些古典佳作,一味阅读肤浅的书籍,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同时,水准越高的书,越需要读者具备相应高度的主动性。也就是说为了能够阅读这些书籍,我们需要具有很强的忍耐力。这些优质的书有很多障碍,耐得住性子的读者,通过跨越这些障碍,将极大地锻炼自己的阅读技巧。长此以往,可以让我们拥有让自身感情出现变化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读书的三个意义
同样读书,你读教科书,他读畅销书,我读哲学书。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意义自然也完全不同。
很多人读书的一个意义在于获得信息,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工作的需要。但人生还有除了工作之外的生活。因此除了获得信息之外,读书还有两个意义:一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的时间,二是锻炼自己、丰富精神。
生活的喧嚣让人容易产生逃离的想法,而一旦获得独处的机会,很多人却又不知所措。这个时候,拿起一本好书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一本好书,能够让你真正的沉浸其中,从而忘了自己所在的环境,一旦读完,就像经历了一遍不一样的人生。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也经常会遭遇问题。在解决问题之余,如果能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发现那些书中的人物跟自己遭受了相同的命运,就会对自己眼前的问题产生疏离感,从而更加冷静客观的看待自己遭遇的不幸,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动力。
读古典书籍
念高中时,语文课的古文部分是很多人的梦魇,背不出古诗,记不住作者。而这些对我来说几乎都不成为问题,很多人说我的记忆力好,可是背诵现代文时我的记忆力跟他们也差不多,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是自己对古文更喜欢才会这样。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当年无意间的读书经历让我符合了读古典书籍的技法。我小时候最喜欢看一些历史故事,里面很多都是古文的翻译,现在回头看去都是不忍卒读,但对于当年的我读起来却兴趣满满。
斋藤孝推荐年轻人去读一些古典书籍。而且还总结了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放下原版,从针对其价值或者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古典书籍没有市场么?确实很古旧的书籍中很多字都很难认,如果捧着一本字典去读书,无疑会打消很多人的阅读积极性。再加上古文的意思并不直白,现代人看古文的兴趣自然少的可怜。
书中用日本人写的古典入门书举例,这对于国人很难有共鸣。换成中国人来写的古典入门书来说,很有名的如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还有熊逸的《道可道》等。这些解读书籍都是作者对于古典书籍的思考,顺着他们的思路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古典世界了。
第二个是读那些很好的“白话译文”,就拿前些年大火的《明朝那些事儿》来讲,明史虽然看的人很少,但这本书的火爆程度说明了很多人对于古文的有趣译文还是很感兴趣的。我相信很多人因为《明朝那些事儿》而更愿意去了解那段历史。
直接阅读古典书籍的障碍其实可以靠翻译来解决,但是一定要挑选到好的译本。而且可以很多个译本对照着来看,不仅是古文是这样,外国的经典书籍也要这样。
斋藤孝认为读过《源氏物语》的日本人和没有读过的日本人在人生厚度上是有差距的。而在中国,我想能背诵出几首古诗词和完全不知道有古诗词的人人生的厚度也应该是不相同的吧。
但也要记住一个要点:无论是入门书还是白话译本,最终的目的都要是去读原文,获得自己的理解。
持续读书的五个习惯
1 带着问题去读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问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在打开一本书之前不会全无想法,而没有任何问题的阅读就如同看过一张白纸,书中的内容不会对你有任何启发,你也从书中获得不到任何益处。
应该带着问题来读书,通过寻找答案来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循环往复,直到揭示出整本书的奥秘。现实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而书本上经验的积累则要快的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年轻的时候要多读一些书,因为它能够让你很快的登上下一级台阶。
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是这个例子的绝妙典范,拆书这样的活动就是要求带着问题来读书,而寻找答案的过程会让你收益良多。吃一堑,长十智 读《这样读书就够了》
2 朗读的妙处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听爸爸讲的故事是神笔马良,至今仍记忆尤新。上学时大声的朗读古文有时候竟然也能帮助我更快速地背诵。这些亲身经历的事情都说明朗读对于阅读很有帮助。
最近每天晚上都给孩子讲一个睡前故事。很多故事都是年少时印象深刻的,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和阿拉丁神灯等。自以为理解深刻,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才发现这些当年的故事原来有这么多细节值得注意,脑海中也经常出现各种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本来以为是个苦差事,谁知道竟然越讲越觉得兴趣盎然,很多次宝宝都睡了还觉得意犹未尽。
现在也有很多可以听书的APP,尝试了几次发现,这也是个很好的阅读方式,尤其是听一些小说。
3 装满了书的书架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斋藤孝显然不这么认为,印刷技术无比发达的今天,一本书的价钱已经很低了,而拥有一整个书柜的好书,显然也不是什么难题。而带来的好处却很多。
前段时间整理了一下自己这大半年来阅读过的书,一本本翻看和贴标签,忙活了几个小时之后,看着笔记本上各种标签,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拿着一些拼图,正在自己的阅读领域拼出一张美丽的画。从这些书里面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找到了很多不同的板块,甚至还发现了当时以为不相干书籍的秘密联系,那种感觉就像突然发现了一块新大陆。
有书的生活要多少书才够呢?大概三百本,如果有可能,上千本最好。所有喜欢阅读的人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4 掌握读书的节奏
经常听到很多人说自己读书慢,所以就不愿意阅读了。其实读书和跑步一样,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节奏,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阅读速度。
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该怎么办呢?跳过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然后再去阅读难懂的部分,这样就可以理解了。读书应该先浏览个10分钟,了解到书中大概的内容后,再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来仔细阅读书籍。
至于如何来掌握自己的节奏,《沟通圣经》中关于阅读的章节非常有帮助。
5 把思考写下来
输出是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阅读完一本书,可以滔滔不绝地进行解说,证明吸收度是非常高的。我曾尝试着就《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第三次分享‖坚持是可以养成的习惯——连续1200天学习英语)这本书来进行输出,并且做了几次线上分享。我发现分享后,不仅对书中的内容理解的更加深刻,对自己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看完20页,做一场精彩的分享 读《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以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作为输出的方法也再好不过。阅读完一本书,根据思维导图进行内容的梳理,很容易发现自己遗漏的细节,同时找出书中的内在框架,对于理解书籍本身有很大帮助。读书笔记则是提炼自己思考内容的最好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看完一本书有很多话想说,这个时候如果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的思考并不是那么缜密,而很多话也不过是重复的意思。除了发现不足之外,在写的过程中还经常会浮现阅读过程中没有出现的灵感。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写读书笔记,可以去看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中有详细的介绍。高效笔记读书法 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深入地读完整书籍是抵抗碎片化阅读的重要能力,它能让我们具有很强的耐力,培养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帮我们构建一个坚实的知识根基。
喜欢阅读的人的最大乐事就是静下心来好好地阅读一本书,而现代社会的浮躁似乎不容许我们如此悠闲。不过再难我们都要寻找到书中所说的“深潜力”,它让我们撇去信息浪潮中的泡沫,潜入地层深处,寻找人类精神中的清流,避开世界的喧嚣,获得抵抗这个浮躁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