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妈妈们带孩子出门,最担心什么?
我最怕遇见奶奶带孙子。
有次我带两个孩子在小区里的滑梯玩,一起玩的有三四个小朋友。迎面过来一小男孩,看样子三四岁大小,三步并作两步爬上滑梯,推开弟弟要先滑下来。弟弟哪里愿意,反手就把他推倒了。很霸气的来了句:“排队!”
小男孩愣了一秒,哇的就大哭起来。我家弟弟也傻了,面带哭相的看我:“妈妈他不排队我才推他的!”
我笑着说:你知道排队,这很棒,如果好好跟小朋友说就更好了,推人是错的。给小朋友道歉吧!”
弟弟立刻道歉,小男孩看看我,看看弟弟,哭声嘎然而止,站到了弟弟后面。
我正在为自己解决小朋友矛盾的能力暗自开心。远处一位奶奶叫着孩子名字,小步跑过来。这男孩看到奶奶,立刻又扯开嗓子大哭。
这一哭声音着实大,周围几个小朋友都停下动作看着他。
奶奶已经加快步伐跑到了跟前,一把搂过孙子:“乖!谁欺负你了?!”
小男孩用眼睛搜寻半天,指着我家弟弟继续哭。
此时我家弟弟已经从滑梯上滑了下去,站在那里傻愣着。我伸手,他赶紧跑过来偎在我怀里。
奶奶对弟弟说:“小朋友,你是不是欺负小哥哥了?”
我家弟弟看看我,我没说话,只是笑着看他。
“是他不排队,我我……我都给他道歉了!”
“小朋友要一起玩,这个滑梯又不是你家的,不能欺负小朋友!”奶奶拿眼睛剜我,意思大概是,这妈怎么连句话都没有。
这时候旁边玩的姐姐忍不住插话:“我们都排队,他来了不排队!”
几个小朋友连忙附和:“就是的!他都不排队!”
奶奶明显不高兴了:“不排队你们就能打人吗?!”说完继续拿眼睛剜我……
一个大一点的男孩说道:“谁打他了!轻轻推了一下!他那么小他那么大,能把他疼到哪去!”边说边比划着指指弟弟指指小男孩。
我内心其实很想笑,那个小男孩,真的比弟弟高半头,弟弟就挺壮实了,和他比还是小一圈。
奶奶明显动了气:“不管大小,欺负人就是不对!走走走!别跟他们玩了,奶奶带你去超市!不知道父母怎么教的孩子!”边说边走,还继续拿眼睛剜我。
孩子们注视三秒就继续各玩各的了,像是什么都没发生。我依然一句话没有说,微笑着看着他们玩,内心却是平静不下来了。
这样不问青红皂白护犊子的事情遇到过太多回了,就我自己的经历,奶奶带孙子是最常见的。当然这不绝对。
这位奶奶看起来并非素质不高,相反穿着打扮都很时髦。也不见得是不讲道理的维护自家孩子,但是面对冲突,她一定是冲在前面保护自己的孙子。看见我这种不说话,任由孩子解决问题的妈妈,心里还在惋惜现在的父母素质低下,世风日下吧。
可我真的是极力反对这种保护伞型的家长。且不说孩子利用家长的保护之心故意谋求关注,就只说孩子这种“我被欺负”的观念,一旦根深蒂固的认为都是别人欺负了我,我才是受害者,这样的孩子就丧失了学习尊重事实这个逻辑观念的机会,凡事都会先把自己撤到安全地带,然后伸手去指责他人对自己的不公。他不看事实,更看不清事实。当孩子的世界里只剩下“我可怜”这个心态,世界还会美好吗?
不但世界不会再美好,“世界”还会真的开始欺负你!
这让我想起自己带过的一位学生,当时应该是四年级的学生,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少都是自己来培训中心上课了,最多也是一位家长送来。他每次来,爷爷奶奶都是一起送,第一次来,甚至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出动。要给他多喝水,多提问他,认真检查他的作业,这几件事妈妈、奶奶、爸爸分别来跟我各说了一次,我一一答应。直到上课时间到了,才委婉的请留恋不舍的奶奶离开了教室。
培训课上,每一个问题这个男生都抢着回答,但几乎没有答对过,其他孩子都对他的回答报以嘘声。不知道是我鼓励孩子们讲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了他,还是他太想答对一道题,后来他不再举手等我叫,就不停的回答问题,如果其他同学答出来了,他就会说:“老师我也会,你为什么都不叫我!”
没上多久课,这孩子就成为了其他同学的公敌,谁都不愿和他坐一起,谁都不愿意和他合作课堂练习。
午间吃饭时,所有孩子都吃完、擦干净自己的桌子,离开教室。他总是吃的桌上、地上到处都是,招来同学一阵笑话,然后剩很多饭,跟老师说今天的菜他不爱吃,吃不完。然后就离开了。
有的老师会叫他回来收拾桌子,我时常就默默的收拾了,不再说什么。
我不能不说,这样的孩子我也没法从心底里产生喜欢的情绪,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悲哀吧。
在家里被一群人围绕呵护着,他怎么可能学会自己收拾残羹冷炙这件事?
被保护的那么细致的孩子,在外面被同学这样嫌弃排挤,这些家长们若是知道了,会作何感想?会认为同学们有问题,还是意识到教育可能出了大问题?
我知道我能做到的,无非是对学生不抱有评判,同时对自己的孩子多加关注,别让他们产生这样要命的“受害者心态”。
事情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有事件就必然有冲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谁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是真心向善的,阿德叻说过:即使是犯错的孩子也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就算看起来再错误的表现,也有他内心想要达到的目的,获得关注,得到认同,是孩子常有的目的。在孩子做的正确时得到肯定,错误时核实,并且告诉孩子合时宜的做法。这样的孩子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价值才会关注价值,有价值才能承担责任。
而不再是——弱小才能被关注,弱小就能逃避责任。我受害,故我在,这么低段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