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朋友谈起最近在做什么,大家不交流不要紧,一交流就露怯,他的日程表排到下个月。我的日程表却只能排到下个小时。
作为空中飞人,他整个8-9月似乎都在不停的赶场子,赶到我们说抽空见一面吧——空儿已经在第五个星期之后了——可这还不一定能见上。他听客户安排,我听心情安排,谁也不知道五个星期后约定的这一个会不会突然变成鸽子,异国之约,不做计划变成了最好的计划。
如此,以见不到为开始去期待,像是最好的安排。因为不用担心见面之后的安排,你尽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优先把自己照顾好,每一个在约定之前的日子,你也不用慌张不用焦虑不用害怕。
如果可以见面,便当作惊喜,真见到了再商量去哪儿——准备3个方案,随机抽一个就好,不用担心对方会不会不喜欢或是改变,反正时间就这么多,慌慌张张也不失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共同经历。毕竟你要见的是这个人,去哪里都是想要和这个人一起度过有限的时间,那只要你们两个人是开心的,目的地其实是无所谓的。这样说来真的很奇怪。奔着可以见面去约定,可奔着不会见面去期待反而更轻松,更不怕失望。
之前看到一句话,说期待是微妙的暴力。我抱着认同的观点将这个对于约定的想法和这句话告诉了另一个朋友。对方听后,问,如果暴力有用呢?就是你把达不成目标的惩罚加大,对方有压力又有期待是不是更容易达成你们的目标?既然本意是要见面,也有意去促成这样一场见面,为什么不努力实现,认真规划,让一切从容且美好呢?
听罢,我愣了半天。是啊,谁说暴力就一定是坏事呢?既然山海不来,我自去见山海就好,为什么要把头埋进土里,说自己并不期待呢?
期待的啊——你怕不成行,不也是期待见面怕失望吗?放松,专注于你的第一感觉,不要去想后果。为什么要让这期待躲藏起来呢?你已经不是要看家长脸色才可以买零食才可以出去玩的你了,你已经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财力去招待一位你许久没见的喜欢的朋友了。那就大大方方地去迎接期待,认真等待,别纠结别害怕,接纳自己期待与盼望。
别强迫内心的小孩儿一定要懂事,这种双向奔赴的事情应该是任性和尽兴的。你要足够看见自己,不仅仅是看见自己的期待,自己的欲望,也要看见自己的嫉妒,不甘,懦弱和不堪,你只有足够认识自己才能足够爱自己。而只有你足够认识自己、接待自己、可以好好爱自己,可以认真表达出自己的需要了,别人才会有可能看到你,听到你,知道你,了解你,尊重你,成全你。
好的,回到我们的问题。他的日程表排到五个星期之后,我的日程表却只能排到下个小时。是否可以换一个方式去想,我下个小时的工作结束,在有新的安排之前,我的内心都可以是充满期待且有强烈地要见到喜欢朋友的雀跃的。
有期待才会有幸福感,有幸福感才能拥有更多的能量去接触,去了解,去包容,去爱这个世界。而你因期待而关注、而了解、而计划、而参与的这个世界会永远与你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即使是这个人不来,你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也依然存在,完全可以保留到招待下一个奔跑着来见你的人,你仍然有知道、选择和依赖的权利,你也随时可以在你认知到的这个世界中大笑或哭泣,疯狂或安静。
你会因此远离恐惧——当你发现你周围的环境处处都熟悉,处处可依赖,处处有惊喜,你就不再是一个人了——我的意思是,你变成了一个整体,你有了可以让你依靠的大树和族群,你可以不再惧怕自己走下去了,这是你爱上这个世界后,世界反馈给你的爱与力量。不要拒绝也不要逃避,正视自己的需要和期待,别纠结,别害怕,先爱自己,再爱世界。
我们要做足准备去迎接一个期待,在开始的时候就全力以赴,至于五个星期后,我在哪儿,那个人在哪儿?不必去想,不必去计较,再万全准备也怕万一,可总不能因噎废食吧。大胆去期待去准备吧,许久未见的朋友也好,想去而一直没有去的远方也好,正视自己的期待和渴望,去与这个世界去沟通,去较量去和解,去真诚付出,设定一个目标,并走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路上。至于结果,你走过去就一定可以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