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忍”-陈子展
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
五代时期的冯道-驴子头挂布,字样冯道,不生气
唐朝宰相娄师德-唾面自干
明朝大儒白沙-忍字箴言
老子-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感悟:通篇从古论今来说明中华民族人民最大的特点---忍,中国的文化思想,道家的老子忍字哲学,佛家的忍字修禅,儒家的忍字养性,从古代圣贤到帝王将相,再到平民百姓,没有不是一个忍字了得,作者对此是持批判态度,忍性忍到被人侵略,爱好和平是中国人的特色。
但是我认为忍字是中国人民的特色,以和为贵,但是君子和而不同,对于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事情,就必须回击,你投我以桃,我报与琼瑶,这是人之常性,但是触犯底线则要反抗到底!!!
虔诚,隐忍,虚荣,书呆,迂腐,忠厚-周泽雄
虔诚
中国人的性格矿产是非常全面的,但是其中虔诚是稀有品。国人做出的貌似虔诚的行为,背后都有现实的利益活来时的果报支持着。比如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虔诚是一种宗教性格,就其理想形态而言,应指与现实功利脱钩的性格或行为,理应有一种通灵的属性。而国人具有随机信仰,就是所谓的“偶像崇拜者”礼敬的对象永远随偶像的变化而变化。
隐忍
中国人的隐忍可以有卧薪尝胆,韬光养晦,退一步海阔天空,忍字头上一把刀。。。。这一系列的语句背后的故事支撑。但是隐忍的没有立场和原则,则全无自尊,只有心中有宏大目标,一切隐忍才值得。
虚荣
虚荣是虚假的荣誉,体现了人类对荣誉的追求,又表明人咧有一种对荣誉的强烈占有欲。这是我们竭力试图否认的品质,把自己排除在不良品质之外,是人的共性。“每个人和他自己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尼采,所以人最难做到的是“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书呆
中国人对于特别擅长读书的人喜欢称之为“书呆子”,而西方人却不同,比如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国人看来够呆了为了满足自己对知识的渴望,不惜出卖灵魂,但是西方人总愿意从所谓的“哥特式气质”去理解他的行为。
试图去理解世人眼里说的书呆子,首先读书多成为书呆子并不能认同,法国随笔大师蒙田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古人常常谈论的,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和西方国家比较,我们在民间存在一个庞大的反读书群体,什么“尽信书不如无书”“百无一用是书生”,我们的民族意识中缺乏一种信念:读书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读书是每个现代公民的基本衣物,普通人和知识分子在读书上的区别,只在于读多读少,如何阅读,而不是读书就当知识分子,不想当知识分子就基本放弃阅读。在中国读书总是和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可以一口气读到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但是一旦走出校园,读的书是少之又少,把精力都用于奔波工作和家庭养育上了,对自己的阅读内涵精神方面的投资极其少,热衷于美容美发美体美衣服倒是比比皆是。
所以说在这样恶劣的求知环境,读书人被称为书呆子也就逃无可逃了,这样庞大的群体由于无法理解,拒绝想象阅读对于提升个体修养,增加文明素养,丰富个人生活的积极意义。
迂腐
谈及迂腐首先想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多乎哉,不多矣”,和贞烈一样,是中国文化特地熏陶出的两种病态性格,孔乙己的下场和旧中国四处可见的贞洁坊,说明了两种性格的悲剧性,分别由男人和女人承担了。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逐圣弃智色彩,满脑子功名利禄,以学代问,学而不问,没有质疑精神,这样的学习如同死水没有波澜,不具备任何思想者品质和热爱。
忠厚
在中华民族美德里,忠厚无遗占有一席之位,忠厚并非四处吃香,比如欧美民族哪里,就没什么地位,而在中华民族随处可见。忠厚是一种依附的性格,专长是追随,没有激情,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中国人喜欢忠厚者,但未必愿意成为,因为忠厚天然有着舍己为人的秉性,是利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