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钻牛角尖?
是指一个人死脑筋,遇事不灵活。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钻牛角尖的人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在钻牛角尖。在自己看来是在很认真的想问题,想把问题解决。那钻牛角尖和爱思考有何区别呢?差别就在于所思考的问题对现实有没有明显的价值。
钻牛角尖的人往往不知不觉视野变狭窄,忽略现实条件,纠缠于细枝末节,这样会阻碍自己进步。
人们在哪些地方容易钻牛角尖呢?通常在阅读文章或书籍,讨论抽象问题的时候。
在网上看到的一个例子,小学时学过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有同学可能会想,为什么是鸭先知,而不是鹅先知呢?甚至还会想为什么不是鱼先知呢?我想老师也很难给出个让学生满意的解释出来。
要怎么避免钻牛角尖?只能说要理解阅读和思考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好,这是关于阅读和思考的基本态度。
在阅读时自己要有基础的认知和判断,不可能每个故事都要从盘古开天开始说起。很可能有些时候作者说得不是很全面,如果我们觉得不够完整,应该可以自己去补充。
阅读不是玩“大家来找茬”,而是为了自己有所得。就算有些文章逻辑不顺,但如果有些想法比较有意思,引人深思,那也是一种收获,否则就不要浪费时间继续读下去。若是有些时候需要作为一个评委,可以提出来自己完整的想法。
再就是一些观点单独拿出来去理解,确实是不够严谨的,但只要结合全文去理解,就能懂得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越是深入的观点,越是有很多基本共识,很多论证是建立在这些共识的基础上,而有时候作者不会在论证时写的那么详尽。显然应该自己补充论证。
最容易理解的论证过程当然是从基本概念开始,目前只见过李笑来老师这么做。不是每个作者都会这么做,可能因为篇幅的限制吧。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从概念开始,把论证过程补充完整,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同时要注意结论的适用范围。
希望自己能以这种态度去阅读去思考去沟通,不陷入钻牛角尖的陷阱里,完美的理论不如有缺陷的实用。用发现别人的好,来反复打磨自己的认知。就算要钻牛角尖,也要在没有其他路之后才去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