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3]。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决定乡村振兴规划具有宏观战略性和前瞻性。乡村振兴规划是新型城乡关系下对乡村发展宏观把握、战略引导的纲领性指导谋划,是对规划区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等条件的全局性、战略性把握。
其核心思想是从战略、宏观、全局、整体的角度明确规划区乡村阶段性发展目标、关键问题、核心主题、特有理念等内容。更值得关注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因此乡村振兴规划需摒弃规划编制的惯性思维,重视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基础,合理确定短期发展目标。
1.三生空间规划
以总体规划为基础,在乡村规划中划定“三生空间”,一方面是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用地保证;另一方面则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底线,为乡村发展提供必须的生态资源保障。这就要求乡村规划必须遵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发展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等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兼顾保护与发展,综合统筹布局,以“城镇发展空间有保障且结构合理、不可替代生态空间不触动、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生态林地不破坏、保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为原则,保证“三生空间”划定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制度建设
以制度建设为目标,做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技术储备,助力乡村管理法制化。从县区一级宏观层面,总结分析目前“发证难”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提出强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实施的策略与措施;宏观层面着重划定乡村规划区,并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界线相协调衔接;微观层面结合乡村群单元的划分和村庄分类分级体系,提出各类村庄在用地管理、建设管理层面应着力深化的控制指标,作为村庄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
3.保护生态空间
生态绿色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大的优势,绿色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之义。近年来一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划定水源地禁养区,严控周边有污染的畜禽养殖项目。在管护好现有生态林的同时,加大对荒山的植树造林力度,进一步修复保护农林资源,提升生态屏障功能。
4.三生共融
以三生共融为核心,构建分类分级的乡村群发展单元,引导乡村发展特色化。强化“生产发展、生活建设、生态维育”三个方面的共融协调;构建若干资源特征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群作为发展单元;以农民生产生活圈服务和公共设施共享共建为导向,明确群内各村庄的分类分级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引导策略和规划控制指标,引导乡村发展走向个性化和特色化。
综上所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这“三生空间”构成了完整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空间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是全新战略理念下的创新型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现实短板,破解重大难题[4]。从三生空间理念视角出发,结合“三生空间”理念在国家、区域和城市尺度上的应用,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从“三生”视角,提出乡村振兴路径对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