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12月初,全球顶级期刊《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双硫仑抑制癌症的超级重磅研究(内容详见公众号“走进科学”的发布的中文介绍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016),以及7月发表的美德两团队宣布癌症疫苗试验大获成功。今天微博上看到一位脱口秀演员说“中国现在基本上有了自己的硅谷,但还没有波士顿-美国强大的生物医学科研创新中心”,“希望国家和有远见的投资人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上加大力度”。
现在有个平台叫水滴筹,我在朋友圈里起码刷到过3个以上案例“求帮忙求扩散”,连平时不太发朋友圈的朋友也转发过,目标金额30万。网上说有超过4万名大病患者家庭筹得治病钱。
这些都是帮助我们对抗重疾的好消息。很多人都有被癌症过早夺去生命的亲人或朋友,相信所有直接面临过重大疾病的人,花钱比过敏性鼻炎患者用抽纸快多了,当下活着比什么都强,“钱乃身外之物”。
无论患者本人、家属还是医疗团队,面对重疾时,都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当朋友跟我说看病得准备200万或者肯定得卖套房子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放弃治疗,那些医学上的进展反而成了经济负担。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曾经低估了重疾将要花费多少钱。
直接损失
我们在估算看病费用时都最先关注直接损失,就是治疗费用。手术、医药费用首当其冲,因为医保的报销比例低,覆盖范围受限,加上医保是事后报销的滞后性,让很多人从确诊开始就陷入了经济压力。想用进口药,想去上海北京动手术,所以水滴筹的30万是给患者第一笔治疗费用的希望,但也只是燃眉之急和冰山一角,而且我看筹款贴里要出具你确实无法支付的证据。-
潜在损失
这个大家最容易低估的,也是浮在冰山下面的。1.治疗期间收入损失
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自劳动所得,而不是躺着也能赚钱的“睡后收入”。因为患重疾,在治疗和康复期,高工资人群可能收入下降,低工资人群可能直接面临失业,即便康复后再就业,可能不会再找高强度的工作,也面临收入下降的风险,而低收入状态很可能维持到退休。2.出院后的疗养开支
手术仅仅是治疗,而康复期的花费可能是手术的2-3倍。重疾的康复期要多久,通常说是5年,这5年的营养费肯定不能省,动了手术要补元气,也以防复发。3.人工费、护理成本
经济条件好的可能在住院期间会请护工,配偶家人有体力的会相互轮值。所以出钱或者出人力,以及家人出人力的收入损失,也是容易忽视的。4.动用积蓄、变卖资产损失
42-47岁是平均患大病年龄,大部分人都有了积蓄和固定资产。但因为看病,必须动用做为未来开支的储蓄,父母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还会拿出他们的养老金。储蓄不够的必须变卖固定资产,折现越急,越容易折价出售。
可以看出,大家普遍会低估支出和高估收入的持续性,一来一去的损失范围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至少要有100万的心理准备。
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工作压力和生活习惯,使得大病离我们并不远。大病不但普遍化,还年轻化,大病已经不再是十多年前大家为免影响患者就避而不谈的“坏毛病”。《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2015》中显示:从恶性肿瘤发生的年龄上来看,024岁时处于较低水平,2529岁时快速上升,3539岁上升明显,4549岁上升急剧,80~84岁处于最高水平,85岁以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
好消息是大病也趋于可治愈化,可以选择大城市大医院,甚至可以去美国,只要有钱并不是很难,从治疗到后期疗养,要准备100万或者卖房子。我们都知道有2种钱最难借,一是大病的钱,二是赌债的钱,因为之后的偿还能力低。所以我想得了大病,如果上有老,下有小,是有希望治好,还是没希望治好呢,不管哪种都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拖累了的家庭。上次还看到新闻报道女性得病,配偶不肯卖了父母辛苦攒钱买的婚房给她治病的。
大病,尤其攻克癌症,生物医学可能会成为接下来人类最大的贡献也是最迫切的需要,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我们,也只有病毒细胞能让我们大规模倒下。什么外星人入侵,移民其他星球就先不想了。除了锻炼身体,也要想想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做最大的保障。相比金融产品和固定资产,保险产品是唯一的杠杆工具。钱存银行时,没觉得被银行占了便宜,存在保险公司,就觉得保险公司赚了钱,却不知道保险不但有利滚利的产品,同时保单还能低利率的无抵押贷款。当养老金问题+二胎+延迟退休+消费升级等政策出台,国家也在大力推广商业保险。尤其在年轻、身体好、保费低的时候,每年少吃几顿大餐,少买几个包包,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安全感。虽然不能改变生活,至少能防止生活被改变,发生了用来对抗风险,没发生用来转为储蓄,使养老更有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