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鉴一杯咖啡,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担心自己写成一篇复杂的文章,所以还是从消费者角度入手吧,就是专注于怎么分辨一杯咖啡好坏的问题。
先说我自己的看法——咖啡作为消费品,始终是为了好喝才去喝。
作为消费者,拿到一杯咖啡大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评价:苦,酸,怎么一点都不甜?难喝死了,还贵,不如某瑞和某星。
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价咖啡,一点问题都没有,毕竟这是你真实的看法,是值得尊重的。
但这总归是评价,不是品鉴。
而且会产生一个问题:我花几十元买的一杯手冲,号称哪个哪个冠军庄园出品,为什么又酸又涩?但是有人说好?
某星某瑞十几元买的美式也是苦了吧唧带点酸,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品鉴需要规则
人的口味是会变的,如同人是会长大一样,你小时候喜欢吃的上好佳,吸的冻,长大了未必觉得好吃。
当你第一次喝黑咖啡,你自然会觉得难喝——苦,酸,哪有水果味?
实际上是因为,咖啡的味道太丰富,被压缩到一起了,变成了一种难以识别的味道。
而随着一次一次地持续饮用咖啡,就会发现,竟然逐渐能分辨出其中包含的丰富滋味了——热带水果调性,湿香有甜橙,百香果,樱桃,蓝莓,酸质复杂且层次多,难怪刚喝的时候会觉得怪。
喝十杯咖啡的人对咖啡的理解,与喝十万杯咖啡的人对咖啡的理解,自然也是不同的。
所以回到刚才的问题——当你花大几十元买了一杯咖啡,你却觉得难喝,到底是不适合你,还是做咖啡的人没做好?
到底是我不会喝,喝不懂,还是这咖啡本身就是辣鸡?
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一如当你第一次看到晦涩的名画,听到沉重的古典乐,又或者是阅读繁琐的哲学书一样,第一反应是不理解。这很正常,人碰到陌生事物,最本能的反应就是否定。
但我们先不要着急否定,要评判一个东西品质好坏,就需要涉及规则的问题,如何客观评价一个东西,是需要一套公认体系,一套客观标准的。
而这套标准,已经由国际咖啡组织SCA精品咖啡协会制定,被称为杯测评分,是国际认可和通用的一个评分方法。
在SCA版本的评分表里,评分标准主要是:香气、口味、酸度、醇厚度、平衡度、一致性、干净度、甜度。拿到80分以上的咖啡豆,就可以跻身“精品咖啡”行列了。
作为一个咖啡消费者,我们并不需要严格到去咖啡店喝咖啡要带着表,那实在是有些怪咖,我们只需要了解大概的体系,然后在喝的时候心里打个分就行了。
了解这套评分系统的目的并不在于评分,而是在于帮助我们进行一些品鉴方面的感官训练。
是的,没错,一旦上升到品鉴这个层级,是需要针对性做感官训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喝了一杯黑咖却没有得到期望滋味的原因——那些味道来的太快,太压缩,稍纵即逝了。
构建咖啡品鉴体系
首先:
1,香气的部分:干香和湿香。
当你在咖啡店点了一杯手冲,有条件的咖啡师会磨粉以后给你闻一闻,这部分很重要,被称为,干香。
也就是豆子没接触水的时候的香气,我们不是专业的咖啡师,没必要精准描述每一种咖啡的味道。
有条件磨豆子的同学可以弄点咖啡粉跟着试试——当你拿到咖啡粉后,闻到的味道,会让你产生一种联想——有时候是花生壳,有时候是草本,巧克力,白色花,粉色花……水果……第一次可以不拘小节,把你闻到的东西先试着找个词汇描述出来。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咖啡的香气都会很具象,可以尝试先用大类,比如:热带水果,黑巧,植物,等等,来描述。
然后是湿香,热水与咖啡粉接触后,产生的香气。
如果你在咖啡店点单,湿香你通常只能闻到后半段了,自己冲煮的妙处就在于,当水注入咖啡粉的时候,香气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咖啡师能根据湿香的变化,判断咖啡味道。
同样,也可以试着用刚才的方法,把你闻到的东西描述出来。
所以有个很重要的点!(敲黑板)当你拿到一杯咖啡,第一件事不是喝,而是凑到鼻子旁边闻,充分的嗅闻香气,才是品鉴咖啡的第一步,很重要!!
然后是温度,咖啡的温度同样很重要,一杯咖啡从中温到低温味道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品鉴一杯咖啡,通常是从高温到低温——不过,简单点说,当你觉得温度不烫嘴时,就可以喝了。
评分的标准大概是,
风味越具象,种类越多,香气的强度越高,分数越高,
比如你在一杯咖啡中喝出了白色花,柑橘,蓝莓,波士茶,黑巧的味道,那自然比在某瑞买的SOE美式——只有酸和苦的分数高了。
2,口味和酸质
当你对一杯咖啡进行了足够的嗅闻,温度适中,就可以开始喝了,注意杯子靠近鼻子,然后再喝,让你的嗅觉和味觉同时工作。
只有香气最大化地与你的鼻后嗅觉系统接触,才能完整地收集一杯咖啡的口味。
液体入嘴的一瞬间, 你应该能感觉到几个维度:
1,香气,基本是对刚才嗅闻的干香和湿香的延展,嗅觉与味觉共同形成一个对咖啡的映像,热带水果?烤坚果?巧克力?尝试分辨里面的大类,比如你觉得苦,那么是像巧克力的苦,还是中药苦,又或者橡胶苦?
2,酸 ,有些咖啡是不酸的,那是因为烘的太深,实际上一杯咖啡的味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酸,好的咖啡的酸,一定是让你愉悦的酸。
酸分为两个维度:酸质和酸度,酸质,指的是这种酸是哪种属性的酸,比如:柑橘酸,苹果酸,醋酸,酒酸,可以试着分辨一下。
第二个维度是:酸度,也就是酸的强度,柠檬那样的刺激酸,还是橙子那样的温和酸?同样也可以分辨一下。
一般来说,咖啡的大部分风味都是由酸带出来的,因此分辨酸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第一次喝很可能会觉得喝不出来,没关系,慢慢来,品鉴也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感官功能,喝不出来再多喝几次就行了。
但是需要注意,酸度和酸质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与其他感官相结合来评判。试想你直接吃柠檬,只会觉得酸,但是我弄成冻柠茶,加了很多糖和茶的味道来中和它,它就会变得又酸又好吃。
所以酸这部分需要吞咽后,综合你对这杯咖啡带给你的整体感受来评分——是带给你愉悦的酸,还是很刺激的,负面体验的酸?
这也就是我最开始说到的,咖啡总归还是要好喝,主观因素还是有占比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