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是香港电影创造辉煌的时代,由此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电影演员,而张曼玉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被星探发掘的张曼玉最开始的从影经历并不是十分顺利,她不是表演科班出身,所以没有什么演技,曾经与成龙拍摄《警察故事》的时候,一个镜头重复了三十遍才过,惹得成龙在现场大发雷霆。就连作家亦舒也曾评价张曼玉说:
“美则美矣,毫无灵魂,凭着毫无灵魂的美丽,生产着毫无悬念的电影,似乎她亦将毫无悬念地昙花一现。”
但是她在电影中俏丽娇憨的模样依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青蛙王子》中的小猫,《济公》中“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点朱唇万客尝”,美艳却俗气的底层风尘女子小玉……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张曼玉在角色塑造的路上摸爬滚打,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她主演的电影《不脱袜的人》在1990年获得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与此同时,这部电影还荣获了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指导奖。
《不脱袜的人》这部电影以细腻的拍摄风格再现了六十年代的香港,它是张曼玉由原来的“花瓶”向“影后”转变的一部现实主义的爱情片。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张曼玉所拍的几部电影成功地将自己的“花瓶”影像直接推翻,让我们看到她是一个既有颜值又有演技的魅力女演员。
那么,这次就让我们来欣赏《不脱袜的人》这部电影中张曼玉的精彩表现。这部电影以香港“六七暴动”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初到城市的黄小姐(张曼玉饰)与出租车司机阿恭(钟镇涛饰)机缘巧合地同租一处公寓,两个人无意之中卷入街头暴乱,互相扶持而心生情愫,最后终成眷侣的故事。
电影在开头先为我们展现了一组黑白照片,其中一张是工人罢工的场景,这张照片向观众们交待了当时社会的混乱;黄小姐试穿貂皮大衣,看完标价后又脱掉的不舍神情也定格于一张照片中,既为后面她再次看到貂皮大衣而不管不顾地冲过去,然后贪恋抚摸的情景作出了铺垫,又向观众暗示了黄小姐的物质生活很贫乏以及她的爱慕虚荣。
接下来黄小姐的出场应证了这一点。她家境虽然贫寒,但是却穿着时髦,内心做着飞黄腾达的明星梦。面对导演的暧昧,她装傻充愣,以此想蒙混过关,却遭到导演的报复——在片场被打。
被打后躺在舞台上的黄小姐,脸上挂着伤,眼神木然而失望。头顶上一束灯光直射下来,此刻的她被灯光照亮,但那却不是属于她的耀眼幸运之光,更不是她的希望之光。这束光很有讽刺意味,黄小姐的虚荣之心被无限放大在世人面前,忽然,“咔”的一声,灯光熄灭了,伴随着她的明星梦一起破碎,顷刻间陷入了无尽黑暗之中。
回到公寓的黄小姐开始歇斯底里,不堪其扰的出租车司机阿恭将她带到楼顶上,乘着飞机的轰鸣巨响大声呼喊,这里利用声音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底层人的压抑和对社会现实情况的不满,这个情节是这部电影的一个亮点,通过主人公的嘴巴亦释放了积聚在观众内心的愤懑。
接下来为了跻身于上流社会,黄小姐去参加舞会,认识了从美国回来的保罗。她把她的雇佣司机阿恭丢下,去和保罗约会。这时的阿恭是不甘心的,他坐在黄小姐的床上,自己扮演两个人进行对话;在这部电影中利用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活动,以此获取心灵上的安慰。
接下来,电影利用布光技术,让观众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当我们看到窗上投过的几方阳光,发现阿恭在黄小姐的床上待了一整夜,也同时告诉我们:黄小姐彻夜未归。
最微妙的一个镜头是黄小姐回来时,看到阿恭睡在自己床上却没有质问他,而是递给他早餐。这里的小尴尬被黄小姐小心翼翼地掩饰了,她为什么要掩饰呢?我想原因有两个:
第一:她怕面对尴尬,成年人的世界,两人已然明白,有时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第二:有一颗爱的种子开始在两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黄小姐已然发觉,但她知道阿恭不是她的合适人选,阿恭没有钱,不能给她想要的富足生活。
在《不脱袜的人》这部电影中,张曼玉的造型是漂亮多变的,不仅迎和了剧情,而且暗喻着她起伏的人生遭遇和心情的变化。
我们看到,她拿了保罗送给她去美国的护照和机票,正准备享受未来富太的生活时,尽管这种生活必须付出代价(保罗是有家室的男人,只能包养她),此时却传来她妈妈去世的消息。
黄小姐的妈妈在教堂扫了一辈子地,一直辛苦且卑微,但却是她唯一的依靠,她的伤心和难过此时已然写在脸上,让人感觉暗潮涌动。
她去找阿恭,穿上妈妈留给她的旗袍,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髻,一副传统的中国复古打扮,只因妈妈曾夸她这样很漂亮。接着,她撞上了来找阿恭的寂寞富太,富太甩给她两个耳光,屋外,倾盆大雨将她的头发打湿,雨水贴着头皮流下来,狼狈至极。从婀娜多姿的旗袍造型过渡到雨中挨打的模样,让人看得辛酸不已。
在这里,张曼玉的表演是非常精彩的,她灵动的小鹿眼雾气蒙蒙,与雨水融合在一起,天地间的悲伤在此刻已经化成海,将她整个人淹没,深不见底。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陈友习惯采用下雨的天气营造气氛,这不仅只为渲染主人公的心情,还为他们命运的转折埋下伏笔。
有一个镜头是黄小姐手拿去美国的护照和机票走在示威游行的人中间,她们的队伍步履整齐,然而黄小姐穿着华丽,与周围统一的白衬衣格格不入。灯光打在这副画面上,我们看到黄小姐被挤在一张张愤世嫉俗的脸中间,她的表情是空洞麻木的。
这样鲜明的对比和拥挤的画面都在强调主人公无法融入现实生活中,尽管她的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她却还是对美国“金丝雀”一样的生活保留一丝不舍。这个不舍从她后来去找被人群挤丢的护照和机票可以看出来;但终究护照被一场大雨冲走,无影无踪。
《不脱袜的人》这部电影以大时代为背景,刻画小人物的艰辛和爱情;以暗色调和局促的空间来表现主人公生存的艰难和不甘的挣扎。
失去母亲的黄小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言不语,任凭阿恭用力敲门。观众以阿恭的视角投过百叶窗看到坐在地上的黄小姐是颓废的,阴影和明光交替映照着屋里的陈设,像极了主人公阴晴不定的内心。
后来觉醒的黄小姐准备不再依靠别人,她将所有家当典卖为阿恭买了一辆像样的计程车,他们的合伙生意还没正式开始就遇上了的士司机的示威游行,阿恭被打,的士被烧,祸不单行的遭遇把两个人的生活再次推向黑暗的漩涡。
最后,遇见保罗的黄小姐不得不向命运妥协,她再次答应跟随保罗去美国,而保罗替她和阿恭偿还了一切外债。这时的黄小姐内心已然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当初一心攀附富贵生活,这时她开始不舍得离开,因为她清楚,对她真心好的男人就在身边,这个男人在她不开心时陪她叫飞机,遇见暴乱时陪她吸吹泪弹,陪她进警察局接受惩罚……
所以,就有了离别的一幕镜头,保罗来接她一起去码头,她站在阿恭的窗下,仰望着窗户,脸上是一片深情,然后镜头从张曼玉的脸转换到窗户,这里用仰拍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一扇开着的空荡荡窗口。这扇窗的背后是阿恭无声的留恋和伤心。
其实在许多电影中,导演都很喜欢用一扇门窗来表达情感,主人公的内在感情诉求被窗里和窗外分成两个世界。这让我想起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电影《纯真年代》。(1993年上映,美国)这部电影最后的镜头剪辑:已经老去的男主站在女主的窗下回忆着年轻时的种种美好……
此刻,这扇窗拉开了两个有情人的距离,遥远而陌生。
这个细节,张曼玉的表演是生动且到位的,她眼神迷离,情不自禁,在发现有人也在顺着她的目光看那扇窗时,她又赶紧把目光收回来,一副怕被人猜透的不安神色在脸上跳跃,这一细小的变化是层层递进完成的,让人动容。
诚然,这部以演员的演技和剧情出彩的电影到如今看来仍旧是让人愿意回味的。但是它的名字——“不脱袜的人”却留给我们更多的遐想,为什么这部电影要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住在楼顶的阿恭,他的房子破旧阴暗,下雨时还得用脸盆去接屋顶漏下来的雨水。但他却和他的乘客——一位寂寞富太在破屋里行鱼水之欢。虽然对于阿恭来说,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爱情成分。
阿恭躺在床上睡着了,脚上还穿着露脚趾的破袜子,他身边的富太悠闲地抽着烟……这个诱惑的场景让观众浮想联翩……衰败的房屋里仍旧有过春宵一刻。
阿恭没有脱掉的破袜子是对两性关系的暗示,说明两个人虽亲密无间,却仍有所保留,在他心里,这不过是成年人的一个游戏,是富太排遣空虚的方式,是他作为一个生理正常男人的需要;这层含义里面没有柏拉图的精神信念。
电影让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通过性聚集在一起,揭开了当时所谓上层社会的生活本来面目——无聊且压抑;也嘲讽了许多的底层人为了跨越阶层而做出的荒唐行为。
正因如此,当阿恭为黄小姐生气和难过时,我们就全然明白了他的真性情是爱的反应,这样的爱无比珍贵!
电影的结局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虽然两个人依旧一贫如洗,还得面对生活给予的挫折和困难,但是他们听从了自己的内心,互相拥抱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