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生学习方式与教育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未来教师也呼之欲出。魏书生老师说过:教育就是和学生一起过日子。“过日子”,多么朴素的话语,这是一种非功利的教育态度,当我们无数次畅享未来的教育课堂会是什么样子时?我们感慨科技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许多便捷,但是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教育中,其核心依然是未来教师的人文精神。
从拿到《未来教师》这本书时,当时的我也在迫切的寻找一个答案?未来教师是什么?如何成为未来教师?但是翻遍了书目,并为找到对于未来教师的定义。而在书本的后记中,郝晓东老师在《未来教师》中告诉我们:未来教师不仅指时间意义上未来的教师,更是指一种理想型教师。他们既扎根现实又具有理想情怀,终身为探索理想教育而矢志不渝;他们是具有新教育理念的专业型教师,既不断探索教育真谛又密切关注时代潮流,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善于自我管理,勤于反思。热爱学习又善于合作的。
“未来教师,他不是在未来才出现的教师,而是从现在一直成长到未来的教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模样就是明天未来教师的模样,通过李燕老师在第九讲通识课对于《未来教师》的解读。我意识到了:未来教师其实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定义,我们如何理解未来的教育,那么对应地,未来教师就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在为未来的教育而努力,我们也在努力成为未来的教师。
一、未来教师的模样
1.未来教师是具有“精进”精神的
何为“精进”?我想这是一种进步的态度。“精”代表精益求精。“进”代表锐意进取。那么,如何精进?在《未来教师》一书中给出了答案。即:回归天命,回归阅读,回归研究。
教师的天命是什么?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是“立德树人”,把教书育人作为点亮自我、温暖世界的火光,做一个坚守大地的理想主义者。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坚守我们的课堂,研究自己的学科、学生,建设好自己的班级。
回归阅读。教育做可怕的现象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教学,一位老师的“精进”修为,就是以“啃读”的心态去读书,成为“书卷气”的教师。借助共同体的力量培养阅读习惯,正如晓东老师所说:拜托被动“输血”,增加自我“造血”功能。
回归研究。教师要做研究者,为什么千千万万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能超越时空的限制,影响今天的我们,并必然影响未来的一代代教师呢?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常年如一日的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研究教育,要成为“精进”的教师,我们更应沉下心来,研究我们面对的教育问题。
2.未来教师是技术派的教师
我们的生活处处受科技所影响,教育也是如此。今天的社会,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不论教授的是哪一科目,都必须是一名技术派的教师。
因此这要求我们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每年国家都有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比赛以及微课大赛,这正是为考察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和孩子一起拥抱新技术,不仅仅是使用孩子所熟悉的新技术,也需要大胆的面向真正有变革性的技术。
3.未来教师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学习共同体
未来的校园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老师进行学习的地方。未来教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拥有更多的协作与合作。未来教育有无限可能,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是链接灵魂的学习共同体。
二、如何走向“未来教师”
郝晓东老师十年的时间,从一名中学老师转变成大学教师,从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到出版两本专著,绝不是虚度光阴所致,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学习、深耕写作的必然。
我们都想成为未来教师的模样,也都希望在未来到来的那一天能够应付自如,但也正如《未来教师》所言,人与动物和植物的另一个不同是,人能超脱于当下的时间,“瞻前顾后”,往前想象将来的自己,往后回想过去的自己。但人要学会生活在当下,生活在当前时刻的现实之中,因为当前才是我们拥有的一切。即刻就出发,永远都不晚。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未来教师》所描述的那样进行职业规划,那么我们将不会迷失在工作的繁琐与家庭的繁忙之中;不会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把教育只停留在考试的表层;不会钟乳抱怨,用错误的方式弥补工作的忙碌。我们所读的书中都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成长方式:主动改变、主动投入......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我们就会成为未来教师的模样:拥有教育智慧、懂得如何知性阅读,会用文字雕刻自己的生命,真正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们每个人对于未来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无论你怎样,我想未来教师的精神特质是与时俱进的、朋辈同行、担当创新,尚美赋能。我们今天努力的姿态就是明日未来教师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