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顺,当个人意志和父母想法发生冲突时,如果没有顺着父母的意愿做事,这时就极有可能被指责为“不孝”。
拿生活中最常见的跳槽来讲,尤其是丢掉“铁饭碗”自主创业的,这样的行为在父母眼中很有可能就是大逆不道,疯狂至极。当然,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们好,不希望我们承担生活的风险。在父母眼中,平安顺遂比什么都重要。
比跳槽更常见的应该就是婚恋问题了,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尽管这个年代的父母要开明许多,然而比起所谓的爱情,父母们更希望我们获得尘世最普通的陪伴。比如感情都是培养起来的,比如不要孩子,将来老了可怎么办……
父母们错了吗?当然没错,尤其是中国的父母,操劳一生全部都无偿地奉献给下一代。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是这样过来的,自然我们也应该这样度过……
《原生家庭》中把这样的亲子关系归为紧密纠缠的亲子关系,一种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地屈服,无论孩子自身有何种需求和期待,他们永远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第一位。另一种则不同,当孩子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时或者与父母形同陌路时,其实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
为了帮助大家认清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多紧密纠缠,做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第一份关于观念,第二份关于感受,第三份关于行为。通过三份调查问卷,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潜藏的观念、感受和行为。
一、观念
比如,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如下观念:
1、让父母高兴是我的责任。
2、让父母自豪是我的责任。
3、我是父母的全部。
4、父母没有我活不了。
5、我没有父母活不了。
6、如果我对父母如实相告(离婚、流产、喜欢同性等),就等于要了他们的命。
7、如果我和父母抗争,我就会永远失去他们。
8、如果我告诉父母他们伤我多深,他们将永远不再理我。
……
如果以上观念有四条以上适用于你,说明你仍然处于和父母的纠缠关系中。
比如你对母亲没有任何的残忍、虐待行为,只是与她不认可的人结婚或者去外地工作,可是她却因此而伤心难过,那么她有义务去自己平复情绪,重拾快乐。
因为当你为了母亲的心情而忽视自己的需求时,并没有为你自己甚至你的母亲带来任何好处。你稍后不可避免地会愤怒,会埋怨她,这些情绪最终还是会影响到你们的关系。
因此理解你的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重要一步。
二、感受
又如在我和父母的关系中,我有如下的感受:
1、当我没有顺从父母的期待时,我感到内疚。
2、当我的行为令父母失望时,我感到内疚。
3、当我听从父母的意见时,我感到内疚。
4、当我和父母争论时,我感到内疚。
5、当父母对我发怒时,我感到害怕。
6、当父母威胁我要收回他们对我的爱时,我感到害怕。
……
同样如上的问卷中如果有三分之一以上适用于你,说明你的情绪仍然由父母紧紧控制。
作者给出的治疗方案很容易操作,那就是请你试着在适用于自己的每一条感受后面加上“因为”二字,在“因为”的后面附上第一份问卷里的相应内容。这种连接可以帮助你弄清楚自己某些感受产生的原因。
如:当我令父母失望时,我感到内疚,因为我不应该说任何伤害父母的话,也不应该做任何伤害父母的事。
这样的连接,会帮助我们找到感受的源头,进而帮助自己进一步控制这样的感受。
三、行为
观念衍生规矩,规矩催生行为。
顺从型行为:
1、无论我的感受如何,我经常向父母屈服。
2、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想法。
3、我经常对他们隐藏我的真实感受。
4、我经常表现出自己与父母之间一切都很好,尽管事实并非如此。
5、凡事只要涉及父母,我总是出于内疚或恐惧去完成,而不是出于内心的自由选择。
……
对抗型行为:
1、为了证明我是对的,我总是和他们争执。
2、我总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欢的事情,向他们证明我是自主的人。
3、我经常对父母吼叫,以显示他们控制不了我。
4、我曾大发脾气,表示再也不愿与他们来往。
……
其实无论是顺从型行为还是对抗型行为,其实质都一样。一味地顺从,阻止了我们的独立。对抗则使亲子之间愈来愈远。
断断续续读了一部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最大的收获就是理解了自己的愤怒和焦虑。尤其是每次想发火时,都能有意识地帮助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情绪,在心里告诉自己,发火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糟糕甚至会影响自己处理问题的偏差。
心理上的治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便理解了自己所有的阴暗,也许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但当我们将自己从错误的观念、感受、行为中将自己解放出来时,也许生活依然一地鸡毛,但你拥有了真正的自我,拥有享受自己人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