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我驱动心理学》到一半,我忍不住吐槽:我明明是希望读这本书自我驱动走向成功,为什么这是一本写给成功人士的书啊!
我只要成功就好了,管它为什么成功?
无论是通过努力还是继承家业成功,只要有好的结果,有什么区别呢?
成功人士还有烦恼?果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然而,读到一半,突然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有关成功人士的一本书,对我们每个职场人士都适用,甚至可以说对于我们养育孩子都有很大的帮助。难怪这本书畅销十八年不衰。
这本《自驱动心理学》的作者是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史蒂文·贝格拉斯。在史蒂文·贝格拉斯的从业生涯中,他治疗和治愈了许多成功人士,从中研究出了很多共通性问题,撰写了这本书。
在这本《自我驱动心理学》中,作者不仅用风趣幽默的文笔和海量翔实的实例向我们讲述了成功人士因为成功感到困扰的原因及对策,还告诉了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幸福的关系。每个人读了这本书,都会进一步反思成功的意义,从而厘清前进的方向。
一、成功为什么会引发“精疲力竭征”?
看了史蒂文·贝格拉斯关于“精疲力竭症”的表述,我第一个想到的人是美国“硬汉”作家海明威。
提起海明威,很多人会用“不折腾不成魔”来形容他。他打过仗、断过腿、码过字,那一句《老人与海》中的“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让无数人感到震动。最终,他居然开枪自杀死亡。虽然人们说海明威的家族有自杀的传统。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因为觉得自己不能再超越自我而选择死亡。
不少人期待成功,但成功之后却精疲力尽,觉得那块奶酪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原因一:童年阴影
很多孩子是受家庭所影响的。老人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人们会对不少出身良好的人有更多的期待,这种期待加诸于他们身上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压力。
比如,就拿肯尼迪家族来说吧,他是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家族。人们会对这个家族满腹期待,而这个家族的成员自己也觉得自己社会与美国社会量多,应该回馈社会,而这种压力有的时候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反而不利于成功人士的健康。
而另外一种这样的现象则更为极端。不少成功人士实际上是出生在一个父母有极强控制欲的家庭背景中。这是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本身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而只是为了迎合家庭的需要。所以,当他们走向了人生的职业巅峰时,他们反倒觉得无趣。
原因二:缺乏自信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现象,自己并不配获得这些成功。
比如,曾经找作者咨询的一位美女就是如此。她觉得自己的成功受惠于姣好的容貌。容貌是老天赋予她的,而并非是靠她自身的努力,所以,当她走向了职业的巅峰,她反倒觉得不开心。
另一个例子就是一名企业的女高管。她阴差阳错担任所在部门的主要领导,因为吃饭时听到竞争对手的一个关于食品命名的点子,而让自己的产品大获成功。但她觉得自己剽窃了其他人的创意,所以在不自信中出现了心理问题,导致人际关系异常糟糕。
原因三:文化观念
美国人一直推崇“美国梦”,渴望通过努力获得金钱、名誉和社会的尊重。而事实上,研究表明,成功并不必然带来幸福。
原因四:害怕挑战
走向职场的巅峰,意味着人们可能要遭遇“安可焦虑”。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如果已经唱到自己最出色的歌曲,观众要他返场,他如何提供符合观众预期的歌曲呢?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给成功人士的一本书,倒不如说这本书实际上是给所有职场倦怠期的人群的生动一课。想想现如今退休时间不断延长,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朝九晚五的工薪族,如果工作真的没什么吸引力,那可真是一件太恐怖的事情了。
二、成功是不是等同于人生幸福?
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推崇成功,追求自由,倡导通过个人努力走上人生巅峰,因此成功在很多意义上等同于人生幸福。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
人们提及富兰克林,总是会论及他的成功。事实上,他的确实现了美国人意义上的“美国梦”,但他并未以获得更多的钱为目标,而是放弃了很多专利。究其原因,在于他深谙幸福并非是“赚钱”本身。如今许多书籍,例如《会赚钱的妈妈》等也反思了这个问题。
《自我驱动心理学》这本心理学著作,从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出发,谈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成功并不必然地带来人生幸福,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界定是不同的。如果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能会让自己更快乐。
不少其他专著从其他角度论证了这一观点。比如,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他的《自卑和超越》一书中,就提到人有三个重要课题: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两性问题。人生幸福就是要平衡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成功。
三、不成功的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金玉良言”?
作为一个中年油腻大妈,我有着一个不咸不淡的工作,一个无比平凡的家庭,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谈不上成功,而且也觉得未来依旧如此。当日益被生活的琐碎蚕食时,读这本书,我觉得有不少启发:
(一)找到兴趣和事业的最佳结合点
解决“精疲力竭征”的最佳方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接受挑战。
《心流》用科学实验告诉我们:人生的“高峰体验”是人们真心的投入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如果真的觉得自己的生活模式无法容忍,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另辟蹊径。
(二)了解成功不是人生的全部
人生是多元的,要用“整体思维”重新定义我们的人生。
《自我驱动心理学》提到不妨用女性思维去对待成功,在追求事业的同时更多的顾及人际关系,从对朋友的倾诉中获得支持,正视和接受自己内心的脆弱,以培育“盆景”的方式去获得成功。我觉得这些方法值得我们深思。
(三)尊重孩子个人意愿
某次听樊登讲书,说影视剧的反面人物主要是两派:一派是从小特别苦,所以不择手段的希望获得成功。常说的话就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成功”。另一派是被宠坏了,常说的话是“你们为什么都这样对我。”我觉得初听有些意思,而后不寒而栗。
《自我驱动心理学》谈及不少孩子顺从父母选择从事违背自己意愿的工作,作为父母的我们更要反思自己的期望值、控制欲会不会对孩子未来产生影响。
这柄成功的“金手铐”,我想我可能此生都难以戴上。然而,即使戴上,我想我也能够脱下来。
毕竟,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