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论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老夫子在古代,历来是万世师表,占尽封建社会的风头,令与他同时代的大哲们在泉下眼红不已。到了今天,孔子学院在全球大有遍地开花之势。早已作古的孔圣人到了新时代又多了一个洋气的新名字——confucius,令人不禁遥想当年SHE那首风靡一时的《中国话》中的歌词: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不得不说,真是有先见之明。
而作为孔子最重要的作品,《论语》的大名可谓是无人不晓,在古代,想要入仕做官,这部书是一定要懂的。关于它,还要一个神秘的故事:宋朝开国元勋赵普,为太祖、太宗朝首屈一指的功臣,文治武功的成就都极高,处理政务也是剖决如流。他的家人观察到,赵普一回家就埋首书斋,不许闲杂人等打扰,到了第二天处理政事的时候,便犹如庖丁解牛般,甚是得心应手。赵普家人的好奇心被极大地勾了起来,因此,赵普去世之后,他的家人们迫不及待进了那间他生时严禁外人涉足的屋子,在他们的想象中,赵普一定是藏了什么不世出的奇书,才能够有如此非凡的能力。结果,当他们打开书箱的时候,失望地发现,箱底只孤零零地躺着半部翻阅地有些褶皱的《论语》。
得,就冲这个,《论语》的名头就不是浪得虚名,要是放在今天,在书封加上一条推荐语:大宋宰相几十年来唯一的案头书。想必众人一定会争相抢购,为之洛阳纸贵。
连号称最复杂的官场,半部《论语》读好了,都能玩儿的转,相比之下,职场就是小case。那么,身处职场的我们,从论语中能够得到哪些有益的教诲呢?
建立核心竞争力,这条法则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短短十余字,却道尽了入世法的真谛。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深刻的明白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只有寻求‘道’,才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农虽然在封建社会的层级中仅次于士,但是他们只能靠天和劳力吃饭,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旦遇上天灾水旱,只能坐以待毙。而掌握了‘道’的人,却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吃得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进退有余,利人利己,此乃儒家追求的崇高境界。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阅历并重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近年来,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声音大谈‘读书无用论’,且不争辩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孔老夫子的高足子夏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子夏认为,有些人虽然没读过书,请过老师,但是他们的行为,已经暗合了儒家修身的目的。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无为而治。那些被读书无用论者拿来当例子的人,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虽然他们学历不高,有的甚至小学还没毕业,可是他们的禀赋和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思维、技能等,却暗合学习的最终导向。然而,不能因此便否定了读书学习的意义,他人经历所得,我们可以通过‘阅’来了解,既读有字之书,又读社会这本无字大书,而后身体力行,切磋琢磨,超越自身,这才是学习的终极任务。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有些路,注定只属于少数人,大部分人,还是要走好适合自己的那一条道,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做的就是这方面的工作。
道者,物之所以然者也。道者,目睹之,心思之,体行之。历来士子,从小便将《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而后终身体证、发扬,足可谓一生的精神资粮。相比之下,今日琳琅满目的鸡汤就好比各种当季饮料,喝下的时候觉得周身畅快无比、齿颊生香,时间长了却对身体大有损害。列位闻听此说,可留心钻研体悟,他时自然受用无穷,至如今日各色心灵鸡汤,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