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85高校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除去其他因素和不足,它给予你的平台是无法比拟的。有无数优秀的讲座在那里等着你,只是看你去不去听而已。”
记得这是一个小妹妹问我在大学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的时候,我给的回答。今天偶尔翻到之前偷偷溜进邱晨讲座之后,整理的她的讲座内容,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义。大学期间,为了讲座章或者爱好,去听了一些讲座。见过把针灸的原理用物理的角度进行阐明的小老头,也听过说话诙谐幽默,学术性强的“大家”之言,也算是自己大学没白过,让我这颗化院老鼠屎变得香甜了一点点。
姑且把邱晨的这个讲座记录分享出来,做纪念吧~
这次课程“如何清晰地表述观点,如何有力的说服别人”的内容分享:(因为我记录的不是很详尽,所以并不能完全代表邱晨观点)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标签,在大学,邱晨的一个标签是“他妈的诗人”,而最近她的标签是“奇葩说辩手”。今天应老师邀请,为我们来上关于沟通的课程。
大家对于辩论有一个误区,好像所谓的辩论就是双方的撕×。然而在奇葩说这个特殊的赛制里面,会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到:所谓的辩论,不是和对手的扭打,而是说服听众。因为哪怕你所代表的价值观是多么的和大众价值观不相符,只要你说动了一个人,就是胜利。邱晨对这个更加简单的总结就是“用户至上”。
那么,为了说服那一个人,为了更加清楚的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力地说服别人,大概是这节课给大家的启蒙吧。
新交流可以分为四个流程:
1.获得关注
一个话题要开始,就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举一个事例:在邱晨给媒体朋友讲述如何进行项目规划的课程,如果简单粗暴地用PPT列出项目规划的一些专业术语,那些“文艺青年”一定不会感兴趣。所以需要你去提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抓住他们的关注—“1930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引起文青的思考,引导他们得出你想要的结论:中国的武术比赛(搞笑调节气氛)、美国在没有发达设备的条件下用400天建成帝国大厦----既然1930年美国可以做到一个巨大的项目规划,我们也可以。
这也就是呼应问题,制造问题,使话题得以开始。
2.重新定义关键概念
在香港带辩论队的时候,邱晨带队的小朋友很容易被对方说服。比如在打题为“课外学校应不应该取缔”(大致是这么个意思)的一场辩论赛的时候,本队站在“不应该”持方。
香港学生上课外学校很普遍,最后导致平时上学时social,真正学习却是在课外学校的时间。当辩论进行到最后变成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取舍问题时,深受应试教育其害的小朋友会觉得对方说的很对而无法进行反驳。(我自己脑补了一下画面,“我竟无言以对”系列,哈哈)
对此,邱晨学姐的态度是“那又怎样?”(是不是很任性~)
正方:因为课外学校有······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被取缔。
邱晨:那又怎样?你说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好,那么次好的就要被废除。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高中里也有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之分,按照你的逻辑,次好的普通高中也要被废除喽~
正方: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接下来论证两者的不同之处)
邱晨:对,你说的很对。所以即使微小,但两者总有差别。那么不应该被取缔
这是“苏格拉底产婆术”。即通过反复不断地盘问,引导对手陷入自己的逻辑漏洞里,爬不出来。更简单的举例,罗永浩与王自如的“骂战”,邱晨曾经写了一个很长的点评。大意就是:罗永浩最后的反驳抓住了关键问题。你说我锤子手机屏幕易碎,那又怎么样?苹果的屏幕也容易碎,你凭什么只说我的问题?
其实就是这种看似“流氓”的回答,能够很好地反驳别人的进攻。忽略一些无关对错,抓住紧要的核心问题,才能更好地沟通。解决问题
3.解决问题
4.价值共鸣
事实毫无争议,价值才有。所以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因为特殊的赛制,即使你从多方位论证了你观点的合理性,因为台下观众的价值观不符,也没有办法获胜。比如第二季奇葩说的辩题“穷游是不是一件骄傲的事”,邱晨学姐的持方是反方。当角度问题阐述完毕后,这个辩题的核心就变成了做人,是“该骄傲的时候就骄傲”还是“谦逊”两种价值的取向。然而,在奇葩说的现场,观众都是编导的各路朋友(我也好想有一个这样的编导做朋友),90后居多。这个时候,你让一群90后谦逊做事,实在很难赢得价值上的共鸣。
所以,说话、辩论,归根到底,你是要让你谈话的对方进行选择,选择的不是一个观点,而是要不要成为同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