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着最早知道这部2009年拍的影片是从一位培训老师讲课里面引用的电影片段,截取的是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公司裁员专家瑞恩·宾厄姆和公司女实习生娜塔莉一起处理的一起解雇事件。
里面两人的对被解雇员工的说话方式及讲话内容对比很明显,娜塔莉的公式化流程化说法只是向被解雇员工阐述事实,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希冀员工能够理解公司的解雇行为,很显然,员工情绪激动、无法接受这种方式,但专家瑞恩在这种谈话即将达到危险程度的边缘时(剧中多处使用了关键对话:先让员工谈话回到员工的安全范围内再开展员工目的的谈话),适时的转移话题到员工关心的子女教育问题上,不让员工带着防备心理交谈,然后谈到为自己孩子树立一个勇敢的追求梦想的父亲形象来鼓励员工通过这次公司裁员“重生”,而不是坐在格子间里用有限的金钱卖掉了自己的梦想。员工想了想后出去了,但是我觉得结果肯定不会是一个悲伤的结局。
就如瑞恩和娜塔莉在飞机上谈到的他们工作的本质:(裁员)工作的事实是让地狱变得可以容忍,帮受伤的灵魂度过恐惧之河,让他们(被公司裁掉的员工)看到渺茫的希望,再停下船,把他们踹下去,自己游到对岸。
剧中被裁掉的员工的表现各种各样,有感叹公司不公的、有诉苦的、有对未来迷惘的、有无奈的、愤恨的等各种员工,瑞恩基本都是运用了关键对话的处理方式去处理,通过谈话技巧、倾听技巧及行动技巧所有这些有效沟通技巧让被裁员的员工接受这一事实。它不是通过一台冷冰冰的机器就可以的,也不是按照一套流程、一套说辞就可以处理的。但是瑞恩却通过自己的沟通方式谈话、倾听、关心来让被裁员的员工心理上有一个过渡过程,并且能冲破这种失去工作地失败感重新鼓起勇气重新出发。真正的关心别人是能够感受到的。
当然,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娜塔莉被给被裁员的员工的自杀告白影响失落的情节,最后也因为那个员工真正自杀而辞职。这种表现可能在瑞恩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也遇到过,或者说是遇到更多,但是两人的接受度却截然不同,这是两人承受能力不同的一个标志吧。
但这些不是我想说的,我只是想说不管是被裁员也好或者其他任何事情也好,记住这个不是你生活的全部,虽让像瑞恩演讲的内容一样,家人朋友都在你的背包里,虽然你可以选择把他们拿出来不再负重,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把他们放进去增加生活的深度,人生不是任何事都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的,既然死都不可怕,活着难道不会更轻松吗。譬如前段时间跳楼的华为的工程师,不知道他的裁员面谈是如何做的,也没有好奇的必要,但凡是他自己死前有想过自己的妻子父母儿女,大概也不会做出这种选择。但是对于企业,也许多一些人性化的设计加强员工承压的训练或者社会给予这些人更多的关注也许更好。
网上看了本电影的背景情况说明,改编后的版本更倾向于往乐观的角度倾斜,但书作者原本的设计应该更偏于一个悲伤的基调,只是鉴于经济形势调整了。不管是以前的国企下岗潮也好,还是当今社会盛行的裁员潮,大多数被裁的员工都接受了,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但是通过所有的这些事情,还是希望所有的相关人员都更加专业、更人性化一些,虽然不要求我们像日本企业一样终身雇佣制,但至少能够给予员工一定的安全感,我们整天培训员工应该和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可是往往是企业还在,员工却要被淘汰了。至少努力过让和企业共苦的员工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哪怕最后确实无法一起共进退,也可以选择一个更好的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做裁员的这件事。
《关键对话》作者是(美)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该书剖析了人们在沟通上常见的盲点,并提供了许多谈话、倾听、行动技巧,辅以对话情境和小故事,有时间我会把这本书的书评整理下给大家看。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