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由李安导演,内容涉及战争题材。但凡涉及战争类型的片子,一般都透露着导演对于战争的态度,在美评论不算好。但是对于李安来说,他微笑儒雅,平易近人的外表背后,是一次次的绝不重复过去的自己,是不断超越过去的完美主义,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刺激着每一位走进影院的关注的心。不是3D片就要看动作,科幻大制作。这一次,剧情片用了史上从未出现的高科技,以120帧、60帧、24帧/3D规格在中国上映。
该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正式更名《半场无战事》。剧情讲述的是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因为姐姐的原因在加入美军步兵后,被派往了伊拉克。经历了枪林弹雨,队友蘑菇牺牲后,回国后成为了美国英雄,被邀请参加各种电视采访和公开表演,战场到现实社会,比利的内心感受到了光荣与复杂,挣扎和彷徨,战后创伤也不间断的成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
矛盾和选择,是我观影结束后唯一印象:
战场外,社会里,队友们,心爱的姑娘,想利用战争故事赚钱的商人,有不曾认同的群众,有担忧着的家人。怀着伤痛的士兵比利在迟疑,犹豫,挣扎,渴望中选择从今往后的人生。
在战争这个大环境下,比利和战友们也逐渐意识到他们离这个商业社会渐行渐远,大多数人不能正确的认识战争及战争带来的潜在影响力。
市侩的商人只想花5500刀买故事,球员们只是好奇杀人什么感觉,记者只是在采访完后让这些人换上迷彩服得到最佳视觉效果,舞台工作人员只是希望他们在演出结束后迅速走人,他们不在乎军人是不是英雄,不在乎军人真正经历了什么,不在乎军人内心想说的话,他们只在乎自己想到的效果,一场又一场停不下来的秀。
想插播一段拉拉队姑娘的细节,当初相遇可能是真心的。姑娘的善解人意,热情可爱,眼神都与别的拉拉队女孩子们不一样的,但到最终送别时,即使比利意乱情迷不舍得失去对方,说出了某一瞬间想留在这里和她在一起,姑娘却冷漠而自然的回应了“你是英雄,你怎么可以不回到战场上去呢”?这是爱慕和心动吗?也许只是短暂的邂逅吧!至少这个得到答案的大男孩挤出的笑容让人瞬间清醒。是啊,作为一个军人,在普通人眼里,已然不属于社会,为什么不回去,既然军人不属于这里,那么他们的内心还有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吗?
比利和蘑菇在大树下的对话阐明了深意:“我们就应该属于这里”。蘑菇最后面对面和比利的对话,帮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种带有“因果循环”的共鸣仿佛植入了比利的灵魂里。
如何好好说再见也是人生的另一门必修课,有的人爱你是因为你具有某个特殊身份的“你”,有的人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相信比利拒绝了姐姐的安排,说完告别后,他真的找到了自己。
李安曾经说过:“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地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
有些人的使命感来自于唯一信仰,好比士兵具备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参军打仗,扛起抢上前线是没有商量的选择,随时应对危机状况是他们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这种选择是宿命感。好比艺术家,创作是贴近生活,高于生活,忠于自我的选择,那么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更能获得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这种选择也是宿命感。
在逐梦的道路上,我们有无数个say no的理由,可以瞬间妥协并轻易放弃,但我们也同时也有say yes的一个理由,就是坚持下去。只要你内心还存在情怀和热忱,那么唯一的这一个理由足以支撑你很久,比想象的要久远的多。即使你选择的路上充满焦虑,甚至让人千疮百孔,摔倒了被打击,被嗤之以鼻,甚至充满自我怀疑,但这就是选择啊,不完美但纯粹,也许是错的,也许是对的,总得听从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没有哪条路是绝对100%的完美,守护梦想,不忘初心,因为我怕梦想死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