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合上全书,脑海里关于曾国藩的几个关键词是这样的:
拙笨、儒缓、倔强、胸怀开阔、谦虚、厚道、吃苦、细致。
所谓的“正面”从曾还是个“愤青”的时候讲起,从愤青到“老奸巨猾”,经历的挫折不可谓不多、经受的心智上的折磨不可谓不深。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被长沙的绿营军闹事者冲进府内打得他“夺门而逃,几步跑到隔壁巡抚办公室门前,连连急扣”。当时他是二品大员,却被修理地如此狼狈,当地巡抚装聋作哑,袖手旁观,背后讥讽。蒙受了羞辱的曾国藩怎么做的呢?立下狠决心,定要练出一支劲旅来,打几个生长给你们看,自会分出高下。——愈挫愈勇、百折不挠。
当然,太平天国不是那么好打的,对曾真正的考研和磨砺还在后面呢。一个是具体征战上的,一个是行为处事上的。曾艰苦创业、历经考验、屡屡立功,却始终被皇帝猜忌的情况下,愣是被卸了兵权,撂家里呆了一年多,这期间是曾最痛苦的阶段,也是他脱胎换骨的关健一年。再次出山,便已基本上不再是个刚硬、与晚晴官场格格不入的曾国藩了,他开始了更高级别的自我修行——内方外圆。不再沽名钓誉,而是立志做大事。做大事,要借大势,不能再想以前那样一根筋,谁都看不上眼,唯独自己是“忠臣”,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能够达到目的做成大事上。自己做圣人,但是你不能要求别人也做圣人,晚清官场风气污秽浑浊,但是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干大事,必须和光同尘。
左侧面:又清又浊。
纵容自己的手下升官发财,对亲弟的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求他别太过分。而对自己,要求极严,“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要求自己的妻女天天体力劳动,凡事亲力亲为,家中仆人极少。这大概就是曾的人生观吧——我依然有我自己的原则,虽然我不再以圣人的标准评判别人,但是对自己,我依然坚持。
做大事远比做清官要复杂得多!
右侧面:天命论
曾国藩一生为了挽救晚晴颓势殚精竭虑,到头来眼看着“京城水泉皆枯,御河断流,朝无君子,人事偾乱,恐非能久之道”,我想那种怆然难安的感觉是异常煎熬的吧。深知天命,但极少当中讨论,大概也是他的一种无奈了。——“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新,以所言者勉诸身”。
书只读了一遍,不敢过度解读,只是觉得书中有很多我喜欢的段落,摘记一些以备日后再读。
原文摘记:
1.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冠,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2.经过反复回忆,他越来清楚地看到了自身的致命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3.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4.中年以后,曾国藩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中所有,是靠不屈不挠的精神从一次又一次跌倒中悟出来的,是从质朴刚子中升发来的。这是曾国藩和被人的不同之处,所以他的圆融是以质朴刚正为基础的,和世俗的油滑机智比,其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
5.他的计划是从自己做起,侵润周围,培养出一批正人君子,占据要津,通过这些人逐渐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练后得来。
7.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8.对朋友,首先要诚,“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第二是敬,“至于与人交际之道,则以敬字为主”。第三是恕,“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近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孙”。最后是浑,“惟忘机可以消众机”。人机交往中凡事不可以过于计较,分得太清楚。最后,则要做到“不嫉妒”。曾国藩认为这一点极为重要,以至于他晚年以“不忮(音至)”也就是“不嫉妒”作为遗嘱,嘱咐后人。
9.左宗棠身上最大的弱点,就是执着于“争功”。打一个不客气的比方,左宗棠就是庄子故事中的那只猫头鹰,而战功则是那只死鼠。直到万年,这种心态丝毫没变。然而晚年曾国藩的心事,早已达到看破功名、跻身圣域的境界。在他晚年,念念不忘的只有责任二字,至于浮名,他确实是可以置之笑谈之外的。
10.王船山说,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
11.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也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的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到。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12.一旦成为朋友,就掏心输肝,同事也要求对方对他毫无保留,缺乏人我相交必需的距离感和分寸感。曾国藩既然以“圣人”自期,也不自觉地以圣人标准要求朋友,经常说话过于直接,不留余地,不分你我,因此很容易与朋友发生冲突。
13.“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不赞人亦不怪。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人自欺,灭忠信,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14.康熙皇帝说,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朱熹也说:“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
15.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
16.事实上,只有从细节抓起,才叫真正的“实行”。大部分人的一生正是因为从太多细节上轻松愉快地滑过去,到了“大节”之处,也就没有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17.如果没有一点“截断众流”的悍然,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实、走得远。
18.自我晚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曾国藩体悟到,所有人都是在失败挫折中不断修正,不断成长的,圣人也不例外:“从来圣贤未有不勉强以几自然,由阅历悔悟以几成熟者也。”
19.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
20.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不愿意宽恕体谅别人:“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但是只有善于恕人,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顺遂的人机环境。所以及时不愿意,也要耐着性子强迫自己这样做。“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诸于人,此强恕之事也。”
“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以之修身则顺而安;以之涉世则谐而祥。”一开始是勉强自己去做,天长日久,就变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21.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22.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23.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24.曾国藩曾经说过:“余生平以享大名为忧,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也就是说,别人都愿意享有大名,我不愿意。而且我还特别不愿意享有清官之名,不愿意别人叫我清官。这是为什么呢?曾国藩的想法很简单,你名声太大,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注目和指摘,不利于自己踏踏实实做大事。
25.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他的选择,远比“清官”更复杂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业。
26.他所要做的,只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自己的能力而已,而不必杞人忧天,讲太多无法承受之重揽到自己肩上。
27.“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新,以所言者勉诸身”,是皈依了天命说之后曾国藩的星海策略。
28.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忮不求。——曾国藩晚年信条。
29.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 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30.以诚为本,以拙为用。
31.中国人重综合而轻分析。曾国藩却通过扎实彻底的思维实践,发现了分析“差别”的重要性。他说:“吾心之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研乎至殊之分,无以调乎至一之理。”
32.曾国藩把汉学的宗旨概括为“实事求是”,宋学的宗旨概括为“即物穷理”。认为二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