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里我非常厌倦礼尚往来。看着爸妈送礼时讨论的那些内容,请客人之前送了我们多少,他们家几个孩子,他还有几场“大事”要做,等等诸如此类。
请客的人上次送了500,这次再送回去500就不合适了;我们家有两个小孩,他家只有一个,原则上我要送他两倍才能“平衡”;他家接下来还有结婚生孩子买房,要送礼的事儿比较多,这一次不能送太多……可见送礼是一件非常考验“智慧”的事,弄得不好,送礼不成反落下一场怨气。
后来我明白了“送礼”不仅送的是一种礼节,明确亲疏等级,增强主客双方的关系。其实这里面更是一种绝妙的金融安排。
请客方一般只有在一次性花钱比较大的时候才会去请客,比如买房,结婚,生孩子,孩子升学等等。这些一次性巨大的支出增加了请客方的财务压力,那这些送礼方其实是凑钱帮助请客方渡过难关。
对于请客方而言,这是一种低廉的融资方式,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些资本没有成本,即没有利息,并且请客方无意中将融资额度进行细分,避免了巨大数额融资的难度;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些融资而来的钱也是请客方的一种债务,礼尚往来就是一种还债,借债的抵押品就是请客方的信用,债务由请客方的人品背书。
这里面其实有意思的地方很大,比如正是由于这种融资方式通常没有利息,因此这也限制了这种无形的金融安排的发展,阻碍了其发展成为正规的融资方式。我身边就有这种非常哭笑不得的故事,我邻居家九几年的时候送过别人十块钱的礼金,在前两年的时候那人收礼人回送了15块钱。不考虑利息收入只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这种送礼方式都是非常不合理的。
还有趣的一点,这种债务是由请客方的信用背书的,当请客方收了礼金之后不回礼,我想他第二次请客时估计很少有人再去随礼了,因为他的信用破产了。好在这种破产不会对之前的债务进行清算,顶多下次“融资”时没有了投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