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一位著名理财规划师托马斯·科里,曾经花5年时间做了一项研究。
他同时调查了177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以及128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希望通过比对找出贫困人士的症结所在。
最终发现,富人和穷人的根本差距,就藏在日常的习惯里。
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运气、教育、勤奋工作的结果,也是日常习惯的结果。
成功的人往往养成了许多富有的习惯,几乎没有贫穷的习惯。
而不成功的人正好相反,有许多贫穷的习惯,富有的习惯则屈指可数。
调查中白手起家的人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拥有“富有的习惯”。
那些会赚钱的人,都有这3个习惯
01 习惯阅读
美国有一位传奇人物——黑人名医本•卡森。
从小在底特律的一个贫民窟长大,在学校的成绩很不好。
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要求他每周阅读两本图书馆的书籍,并写一份读书总结给她看。
虽然母亲没受多少教育,只能勉强看懂卡森写的文字。但她还是把书面报告仔细地检查、仔细地阅读后再翻下一页。她会在页面顶部做上标记表示认可。
不出所料,母亲的方法十分管用,他在学业上突飞猛进,考入耶鲁大学。
最终,他成为全球首位开创分离连体双胞胎手术的外科医生、电影《妙手仁医》的原型、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竞选人中唯一的非裔。
卡森曾把自己在学业上的突飞猛进,归功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无独有偶,在托马斯·科里的调查中也发现,88%的富人每天都会至少阅读30分钟。
无论是在上下班途中听有声书,还是下班后回家阅读,他们总会主动获取知识,坚持与时俱进。
科里的研究显示:
有58%的富人主要阅读名人传记,他们会从这些传奇人物身上吸取人生教训;
有55%的人习惯阅读个人修养或成长类书籍,他们会找到里面的方法论,提升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有51%的富人喜欢阅读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阅读历史书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今天,并辨明未来的发展方向。
显然,富人不会为了娱乐去读书,他们的阅读是以自学和自我提升为主。
02 习惯思考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样描述自己的性情:
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或者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
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跑步也罢,写文章也罢,我都不感到无聊。
和与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欢一个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全神贯注地听音乐。
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来。
就是这样的村上春树,在创作小说二十余年里,几乎从未遇到才华枯竭的尴尬境况。
也许正如作家王开岭说: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融入到社会中,适应这个社会,并成为其中一部分。
因此,我们会尽量不让自己过于突出,以期用这种方式来换取安全感和归属感,最终却慢慢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平庸。
《羊群效应》说:
从众是一种本能,下意识的行为,执行起来很容易,心理负担也比较小。而独立思考不从众,却相对难,需要勇气。
那些成就事业者,往往是有勇气拒绝从众,保持独立思考的人。
大部分富人总是习惯把自己从群体中抽离出来,定期给自己独处的时间用来思考。
叔本华在《思想随笔》里也说:
从根本上说,只有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看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他的眼神就能看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们的眼神充满从容和淡定。
事实上,无法让自己与他人区分出来,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无法获得成功的原因。
03
习惯设目标
美国名人阿诺德·施瓦辛格出生在一个奥地利十八线小镇,能走到今天的位置,就和他惊人的目标感有关。
青少年时期他看到了著名演员帕克的杂志报道,此人在英国贫民窟长大,靠健美成为环球先生,后来到美国拍电影,还娶了个南非美女。
受到帕克的激励,施瓦辛格设定目标——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健美运动员。
他开始刻苦而持之以恒地练习健美。
据说,在某届奥林匹亚先生健美大赛临近前,施瓦辛格的父亲去世了,但他以会让他的训练分心为由,拒绝了母亲让他回家参加丧礼的要求。
尽管这让很多人对他颇有微词,但多年后施瓦辛格依然认为,当时的决定对他自己是正确的。
在这样强烈的目标感下,他很快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成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健美先生。
后来他继续设定新的目标,比如进入好莱坞,成为一名政治家,而这些目标全都一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