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Lori Gottlieb
类型:心理治疗回忆录
Lori Gottlieb的这本书就像书名一样真诚,想要帮你的糟糕情绪找个出口,但不似书名这般平淡,而是十分讲究语言艺术,讲究渲染和铺垫,读起来非常顺畅,欲罢不能,看来曾在好莱坞剧组里的工作还是给了她一定的帮助。我看起这本书纯属偶然:读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时,我恋恋不舍地翻着书,突然发现里面的一个标签推荐这本同为心理治疗的《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才跟着这位心理治疗师走进了五个人的生活。
简单回顾作者与四位来访者的困惑和给我的些许感受。
1. 约翰,中年男子,电视剧制片人,傲慢无礼,每天都在给身边的“蠢货们”翻白眼,所有人都不如他意,心烦得很,跟妻子玛戈也无法和谐相处。跟心理治疗师的特殊联结是每次都点的午餐沙拉外卖。
这类人乍一看会让人觉得特别讨厌,他几乎觉得所有人的所有行为都很蠢,世界上只有他不蠢,毫不客气地挖苦别人,不给别人开口的机会。真的超级讨厌!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就开始自我代入,如果我面对这样一个人,我该怎么跟他相处,哦我只想赶紧走开,或者像作者一样默念咒语“要心怀悲悯”!但是呢,后面有反转的啦,挖掘出他心底的悲伤之后,理解了他,这人倒也有趣起来。
2. 朱莉,新婚大学女教授,待人真诚,为人善良,与新婚丈夫迈特感情特别深,一向身体强健,却被癌症判了死刑。
我特别心疼这位来访者,也三番五次为她落泪。在她被确诊癌症后,她做了一些往日不会做的疯狂举动,比如去超市兼职当个收银员。她对生活充满热情,数着自己剩下的日子愈发热情。几次怀孕流产,几次癌症复发,最终也没有奇迹发生。
3. 瑞塔,年近七十,擅长绘画艺术,对性爱与爱抚依然充满渴望,四次离异,不曾感受过家的温暖,孩子们恨透了她。对过往充满愧疚与悲伤,想要就此了结此生。
这样有激情的、“风流的”老年人确实与我印象不符,我尝试理解美国的老年人与我国的老年人的区别,也尝试想象我国老年女性像小姑娘一般“心跳漏一拍”和激情生活。这些年,她一直“不肯给自己快乐”,她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快乐和幸福。这是一个处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最后一阶段“绝望”状态的老人,回顾自己的挫败人生感受到的尽是失望与无意义感。
4. 夏洛特,二十几岁女青年,对工作厌烦,找不到真正的、不会离开的恋人,酗酒(她说她只是小酌几杯),口头禅“你一定会杀了我的”。
父亲的不靠谱显然影响了她选择男人的眼光,想要稳定与亲密的爱情,却屡屡选择不靠谱、会突然离开、给她带来混乱的男人,就像父亲一样让她熟悉。大概这个来访者的故事里,你可以感受到为什么大家都说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巨大,将来孩子的家庭很有可能会复刻父母。
5. 洛莉,本书作者,治疗师本人,突然被男友以一个不可思议的理由抛弃而感觉焦虑、极度悲伤。
与前面四个不同,这是一个有着丰富心理学知识的心理治疗师,然而医者不自医。通过洛莉的故事经历,你会重新思考自己当下因为某件事情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因为这件事极有可能只是一个触发器,背后有着更深层的难过与焦虑。洛莉年近四十,还未结婚,有个在精子库精挑细选好几月得来的儿子,跟出版商签约写书赚钱,但这本书并非自己想写因此只字未动,加上身体有着检查不出病因的病症,以上等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引发洛莉的时日也许无多的中年焦虑危机与经济危机。
特点:
a. 文中有许多可以引起共鸣的“心理现象解释”,比如:“幸福恐惧症”、“心理免疫系统”、“情绪置换”等等。
b. 文中还捎带了一些学习方法,比如:“一学、二做、三教”等。
c. 四类人你总是可以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还包含亲情问题、伴侣相处、面临死亡、青春不再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烦恼。
希望我们在某些事情爆发时,能够寻找内心深处的悲伤与感受,与自己和解,不然就去找个人聊聊吧!
2022.5.15 14:40
小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