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个城市最好的高中里度过了三年。
这么说并不是想吹嘘什么。事实上,中学教给我的第一样东西叫做差距。我曾写道:
我发现原来有人可以在我埋头苦思数学压轴题的时候就做好所有题目然后把草稿纸折成纸飞机,原来有人可以在我陷入物理题的陷阱时敏锐地察觉到老师精心设下的埋伏然后轻易地得到正确的答案,原来有人可以在我做完化学试卷自以为考的不错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检查并找出自己的错误。
三年前我以骄傲的姿态走进这所学校,自以为可以放眼天下。结果三年里自信心被不断打击,竞赛失利后更是心灰意冷。原本恃才傲物的我慢慢明白自己那点所谓的才能根本不算什么。智商是如此,见识、修养、品位亦是如此。见过了大海才明白湖终究只是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绝非妄言。
我庆幸拥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即使已经站在金字塔顶端也仍然要向更高的天空进发。无论是学习成绩或者是运动项目甚至是电脑游戏,他们都可以做到非凡。在他们身上,优秀是一种习惯而非追求。他们不光让我明白了差距所在,更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种不经意间就让人折服的气质也许是他们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绝佳的环境和心智的逐渐成熟带来的是无尽的思考。从高一被同学带进图书馆开始就养成了课桌下常备几本书的习惯。我曾经说:
进入我所在的中学学习是我的万幸。因为这是我从小到大接触到的第一个真正开放图书馆的学校。去图书馆成为了改变我的一个契机。那只是陪同学借书时随意看到的一本书——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可它却为我开启了知识、观点、理性的大门。我开始隐隐约约感觉到一些课堂上永远不可能教授的,却是每个人都必需的东西。
也许这才是我高中阶段最大的收获:阅读与思考的能力。逻辑、判断、辩证、审视,尽管仍然尚未形成自己的观念体系,但在获取信息时学会了甄别与反驳。而大量阅读时评和杂文则是让我摒弃了从前对于社会的种种偏见与臆测,开始学会肩负责任,开始相信每个人的力量。小学时校门口贴着这样一句话:「先学做人,再学知识。」可实际上现有的教育体系要求我们从小学到高中埋头学知识,许多人直到大学才开始慢慢明白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我很庆幸,在高中通过书籍受到了这样的启蒙教育。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最后,高中带来的当然是进入大学的门票。高中三年尽管是应试生涯中最辛苦的三年,却也是通往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高考前的最后几天一直支撑着自己的是一个念头:考完即获自由。我要感谢高中,尽管它让我失去了作为一个优秀学生的骄傲、让我饱尝努力之后没有结果的失望、让我时常感到读书是一种煎熬。它是曙光前最后的黑暗,而过程的艰辛往往比胜利的喜悦更值得回味。多年以后我能记得的也许不是进入大学有多么兴奋,而是考前那一个个辗转难眠的夜里内心的煎熬与挣扎;不是那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而是那倚叠如山的试卷与书本;不是考完之后纵情的玩乐嬉戏,而是每个夜晚那个坐在教室里埋头于题海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