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整体上让家长感到太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用户体验更加的简单,需要一种把学习计划功能隐藏起来的流程。下面是这一块的思考。
变更主线
对于用户来说,原来6+1学习法,其本质是围绕着学习计划来进行的。学习计划功能,当初设计这个功能,原因是在电视上播放视频,在MP3中播放音频,在电脑上玩游戏,这三者是割裂的。而播放视频,播放音频,都是由家长来完成的,如果不用一种信息把这三种输入形式同步起来是不行的。而叽里呱啦等等的APP却不用这样做,他们的视频输入,音频输入,游戏都是在APP里面集成的,所以,不可能割裂开。
而现在,我们的移动端和APP已经开发出来,视频,音频,游戏,可以集成到APP一种形式里面了。所以,就没有必要让家长来承担同步这个功能了。
所以,要变更一下流程。对于用户的感受就是,妈妈们不需要仔细去看学习计划里面到底写的是什么。也不用记,其实如果他不主动去获取学习计划,他甚至看不到学习计划这个内容.
但是,还是要解决这个同步输入的问题。 具体指孩子看动画,听音频,做游戏要集中在一个时间范围内来进行。另外,要对家长有一个具体的指导,让家长知道每天都需要具体干什么事。(家长需要布置作业)
我的设计如下:
新流程
- 按照当前的逻辑准备每周的习题
- 孩子做题
- 发完奖品之后,弹出一个报表,告诉家长,今天孩子一共做了几道题,对了几个,错了几个,(题做错了,意味着他需要多看几遍题目对应的资源,多听几遍题目对应的资源的音频)由此判断,孩子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需要家长来给孩子播放视频几遍,播放音频几遍,亲子共读绘本几次。家长可以选择在APP中直接选择播放视频或者音频,或者去百度云盘下载相应的资源,然后在其他设备上进行播放。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变更需要准备的数据。
A. 孩子一共做了几道题, 这个很好统计
B. 几道是正确的,几道是错误的, 这个也好统计
C. 对于这些需要强化的没学好的资源,需要听几遍和看几遍,这个具体的数字就按照——错一道题,听两遍看一遍来执行。
对于孩子来说,用语音的形式,告诉他你获得了冠军还是亚军即可,这个暂时不动,上面所说的内容,是用文字的方式来展现,目的是让家长看的。(孩子能看懂也行),并且当用户点击这个文字时,能直接播放音频或者视频,这样就做到了完整的无缝整合。
一个新问题
现在的学习计划模式是,先给孩子制定了一个甘蔗,然后每周吃4节甘蔗,其实孩子是不是吃了,是说不清楚的。这里说的吃甘蔗,指的是看动画视频,听音频和亲子共读,而不是指有没有做音图对应游戏,准确的说是推荐给家长四节甘蔗,至于家长是不是让孩子吃了,还是仍在家里基本没动,这个是不知道的。
系统到下一周,再切下来4节甘蔗,扔给家长,以此类推。并且,一旦下一周的四节甘蔗确定好了,并且开始执行,那么这一周就不能变更了,有点像,一旦在周一凌晨把甘蔗扔给了家长之后,扔出去的甘蔗就不能变化了。如果想变化,只能设计一下,下一周到底给这位家长切那四节甘蔗。
芊芊启蒙这个游戏软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听音选图的游戏,而是要担负起实施6+1学习法作用。帮助家长顺利的实施6+1学习法。这个才是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鉴于这个目的。我们能发现以下的问题。
不能检测出,到底扔给家长的甘蔗,家长是否让孩子吃了。
孩子吃的效果怎么样?
这四节甘蔗达到教学所必须要求的目标了么?
如果没有达到,是不是需要把这些没有达到要求的甘蔗,让孩子再吃一次?
如果已经确定让孩子再吃一次,那么要在什么时间,把这些甘蔗切给家长?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做下面几个方面的准备
- 家长有没有让孩子吃甘蔗,这个用家长点击播放视频和音频的次数来做一个记录,但是如果家长用的是APP之外的途径,例如电视机,MP3,这个就难于记录和检测到。这个问题暂时先放一放。
- 孩子吃甘蔗的吸收质量,是不是达到教学要求了,可以从孩子做题的正确率上面做一个判断。
- 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则需要重新安排学习,达到要求的具体标准是:每道题孩子都能做对,注意,我们说的达不达标,指的不是具体的每道题,而是一集动画片,一首儿歌,一个绘本故事,也就是一个资源为单位
- 对于没有达标的甘蔗,安排下次重新吃的时间为: 下周。 这里面和原来的逻辑,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原来的逻辑有点像“海边拾贝”,孩子看动画片,错过了几集,错过了就错过了,无所谓,反正没有错过的,能学点东西就行,而现在这种逻辑,有点像“闯关模式”,这一关没有过,必须在下周再来一次,直到过关为止,然后再给你提供新的内容。 从教学效果来看,还是闯关模式好一些。
- 依据本周的学习报表,在周一凌晨,让系统计算一下,本周要给孩子推荐的资源到底是什么。 具体就是调整学习序列,学习量,起始位置三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