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带来的5个小理论分别是习得性无助、巴纳姆效应、沉默的螺旋、晕轮效应和沉没成本效应。下面让我们一个个来了解。↓
习得性无助
理论内容:
人一旦在某段经验或经历中,习得了或者get到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那么在“下一次”哪怕是全新的环境中,他们也会放弃尝试,草草放弃抵抗。
理论的实验来源: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1967年研究动物,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他把狗关进笼子里,只要一开音乐,就给狗施加难受的点击,狗关在笼子里,没法逃。多次实验后,在下一次电击前,先把笼子的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了,而且不等点击开始,音乐一响,就应声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可以主动出逃,但却绝望地等待痛苦来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习得性无助。
对抗习得性无助的方法:多维科学归因;靠理性而非经验与感觉去把握当下的环境;不必刻意要求自己自信,可以偶尔先坦然接受起点低,但相信过程中自身行动改变环境的能力。
巴纳姆效应
理论内容:
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乐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产生原因:
1.“主观验证”作用——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和“自我”的东西更为重要;
2.“谄媚效应”——更愿意相信看起来让他们更正面、更积极的事情。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理论。
理论内容:
沉默的螺旋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
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给我们的启示:
1.我们听到的信息,所谓的主流观点,未必是正确观点,可能仅仅是强势观点。甚至有可能是少数人的观点,只不过他们弄的响声大。
2.你并没有被孤立,你的意见也不是怪胎,很有可能有许多人是你的知音,只不过我们都在沉默。
3.控制舆论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抢占第一波话语权。
生活中的延展: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有“沉默的螺旋”。
晕轮效应
理论内容: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给我们的启示:一码归一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等,成为“沉没成本”。
理论内容: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该是不相关的。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默成本的非理性现象:人们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是:如果人们已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
这来自于人的另一个心理诱因,叫做:损失憎恶。
我们天生对“损失”更加敏感,为了避免损失或找回损失,我们会宁可冒更大的风险,结果就是,自己硬着头皮冒的险,苦果由自己承担。
如何避免频频掉入沉没成本效应的怪圈?——树立及时止损的思维习惯。
勇敢放手,目光朝前看,过往不恋,来者尤可追。
郑重说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韩大爷杂货铺的“100天精华领读营”课程内,韩大爷的提供的清晨音频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