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三夜的写作研修班在欢声笑语与恋恋不舍中结束了。因为对张文质老师共同的仰望,对教育、对写作共同的热爱,无数个“我”从天南地北奔赴火热的长沙,汇聚成了“我们”。
从教十二年,参加过不计其次场大大小小的培训,但几乎都是处于一种剥离的状态,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真实的情绪与情感包裹得严严实实,感受不到生命在场的沉浸感与投入感。
而在张文质写作研修班,我真切地看到了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自然绽放的姿态。不必说每个导师富有生命体验的分享,也不必说学员们闪电演讲的精彩表达,更不必说小组讨论的真诚交流,单是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见如故的喜悦,就足以让久居都市的我们找寻到久违的那份人情温度。
这份温度,来源于我们内心共同的热爱,来源于我们对培训的倾情投入,来源于我们对彼此最真诚的关注。大庆老师,满头银发、临近退休却依旧对教育教学、对推动年轻教师成长热情饱满;杨娜校长,以身作则带动学校教师共读共写,凭借三年努力在一个仅有61位教师的小规模学校里培养出十七位市、区级骨干教师;苏畅小弟,永怀一颗少年之心,以班级故事为原型,24天写完一部十万字的小说,只为在孩子们毕业前送上这份最珍贵的礼物……写作班的每个同学背后,都有这样动人的教育故事。因为生命在场,我们都得以被看见、被听见。
这三天,与我最为亲密的,必定是我们“红粉家人”组的小伙伴们。我自认为不是个擅长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不妨用更自在的文字吧。三天的交流,让我认识了六个性格迥异却同样可爱的小伙伴,接下来就在文字里与他们来一场久别重逢的相遇吧。(排民不分先后,纯属随机安排)
最有追求的体育老师
静静,是我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同桌。因为她是东道主岳麓二小的老师,与我的老同学雅君是多年同事。因着这层关系,我俩便有了简单的攀谈。细致观察后,又屡被她的热心感动。作为东道主,她总是主动去关照几个陪妈妈们来培训的熊孩子,安排他们去隔壁房间玩耍,带他们去阅览室看书,甚至提出若是我们早来几天,还可以把娃送到他们学校的体训队。后来,通过读她的文字,我得知她居然是一个体育老师,彻底颠覆了我对她的印象。并非对体育老师有偏见,但一个主动来参加写作研修班的体育老师绝对值得崇敬。
温婉优雅的娜娜老师
娜娜老师,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出她是语文老师,温婉而优雅。第一次对娜娜老师有印象,是因为群里在纷纷感谢她特地带到会场的美味黄桃。不由得在人群中又多看了她一眼,这一眼让我确定我们绝对是尺码相同的人。小组讨论中,她的发言“有了生命体验才有写作”让我深以为然;思维碰撞里,惊喜地发现我们读相同的书,关注相同的大咖;而更为巧合的是,我们又将在另一个学习共同体相遇。
一鸣惊人的书铜大哥
书铜大哥,来自山东济南,典型的北方汉子,温厚而朴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没有出生在书香家庭,但我要建设书香家庭”,阅读与写作,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模样的。每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经由自己的读写,去改变自己孩子的出身。“我要做个好人,竭尽所能,争取改变一百万个家庭的命运”,在援疆的一年里,书铜哥哥始终与边疆的孩子与家庭同声同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带头大哥春然兄
春然兄,具有天生的凝聚力,绝对是组长的不二人选。与春然兄熟识,不是在小组交流中,而是在酒桌上。用一杯能装一瓶啤酒的大杯子大口喝酒,让我见识到了山东大汉的豪爽;自发地忙前忙后为大家做好各种服务,又让我看到了一个贴心兄长的细腻。前两天的研修,春然兄总是静静地耐心地聆听导师的讲述,在每个小组成员发言完毕给予适时的点拨,有他在,我们组便有了主心骨。第三天的研修,春然兄因故提前退场,翻阅他的的朋友圈,才知道他还需奔赴另一场教育的约会,而在那个场合,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童童
初中英语老师,幼儿园副园长,家庭教育指导师,与七岁孩子一起成长的母亲,童童为自己赋予了太多的生命可能。凭借着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她为自己孩子写下十多万字的成长日记;后来更是辞去英语老师的职务,专职致力于家庭教育的指导与推广。举办了几百场家长沙龙,绝不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家长们最关心的家庭教育痛点,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深知,教育是一件无比复杂的事。聚焦家庭教育,无疑抓住了解决许多教育问题的关键点。
勇猛精进的小邱妹妹
小邱妹妹,是我们组年龄最小的,却也是最勇敢的。第一次推选小组代表发言,她勇敢地为自己争取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后来的闪电演讲,她又是我们组第一个跑去抢话筒的。毫无疑问,勇气是与成长并肩而行的。小邱妹妹的成长,体现在她前后两次突飞猛进的演讲表现中,更彰显在她记得满满当当的笔记本上。
入职第二年的年轻人,就已找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从小邱妹妹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之火正在熊熊燃烧。
所有的相遇,都是一场久别重逢。尽管不过短短三天短短的相聚,我们却用尽了毕生的热情。最后,化用张文质老师《困于时间的教育诗学》一书中的一句话作结: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未来,我们在文字里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