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致勃勃翻开了王开岭的文集《精神明亮的人》,才发现他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作家,这让一向自诩择书从不走眼的我下定决心,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一味挑精彩的品评赞赏,我要把那些夹杂在美文精品中硌心的疙瘩也一并起出来晒一晒,心平气和唠一唠作者眼中的至高境界和世道人心。
王开岭的文集既有莹光闪闪感人肺腑之语,也有寒气袭人言辞激烈之说。按常理,咱们仍先采收佳果,择优而论。编者聪慧,开章《灵魂的莹火》微光大义,篇篇精典。
01
在作者笔下,晨曦中"蛋壳般薄薄的静"让我小心翼翼再三停留,生怕这美好的一瞬间一不留神晃走了再也寻不回……
在作者笔下,无月之夜"星星像迷语一样多"让我浮想联翩再三揣测,谁是谁的心思,谁是谁的遥望,谁是谁的未来……
在作者笔下,从未接触过音乐的拾枞果的小女孩,可以毫无障碍地从为她而作的交响乐中听出西部大森林的幽静、清脆的鸟啼、黎明的雾、露珠的颤动、溪水的流唱、松软的草地、牧童和羊群以及云雀疾掠树叶的声音……
美果然无处不在!
虽然感知美的能力既不受限于年龄,也不受限于学识。但是描绘倾诉美的语言和文字确实需要有不一样的感悟和功底。
四季更迭,气象万千,云霞虹霁,雨露霜雪,万物纷呈,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耳目之所及成过眼云烟,心灵之闪耀魂魄之碰撞却将永远沉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熠熠生辉。
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永存一幅美好的面面。这样,无论这个世界过去如何狰狞过,现在如何艰辛,未来如何恐怖,至少灵魂不会被无休止地吞噬,斗志不会那么快就消失殆尽,希望之花也不会提前凋零。看护好心里的那份清亮,它很可能是我们人生道路上唯一的守护神。
作者呼唤那些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是啊!人类心中唯一能与自然界壮观和谐的景观相媲美的,正是那时不时发自内心涌上心头的灵魂曙光,那种不论生活有多痛、心中有多苦、眼睛依然透着期盼的光芒。
02
在那些让心灵屈从于感官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承受和忍耐着各式各样的苦难,无人幸免。作者在《被占领的人》一文中引用萨特的苦闷:"我们沉浸在其中……如果我说我们对它既是不能忍受的、同时又与它相处得不错,你会理解我的意思吗?” 屈辱、苦闷、压抑、惶恐、迷惘、无所适从……对自身的失望超过了一切……人格分裂的生存尴尬,说不清的失败情绪,忍受与拒绝忍受都是忍受……这些几近房思琪似的痛苦让每个不愿舍弃灵魂的灵魂沉浸在焦虑的胆汁中。作者冷冷奉上萨特式耳光:我们就是我们要揭发的人。我们和萨特同病相怜。
鸟从天空落到树上,从树梢跌至地面,鸟沦为了鸡。它再不能飞了,再也回不到天上。不会飞的生命已毫无诗意可言。痛挨耳光的我不甘认命:
或许曾是一条
落网离岸的鱼
渴望继续徜徉于
不见底的深蓝
或许曾是一只
失足挂落的鸟
希冀继续翱翔于
无边际的蔚蓝
或许曾是一滴
悲伤绝望的泪
企盼无限滞留于
超时空的幽蓝
所有的蓝
我的爱
不曾忘怀
痛失我爱
重拾我爱
生生世世
03
我的祈祷在《谈谈墓地,谈谈生命 》一文中得到了回应。作者让死者与生者一起在森林、虫鸣、溪水、海浪、月光中厮守,共同吸吮大自然的禀性和美质,心灵彼此依偎……
作者誓愿:"假如有一天,我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也希望有人能这样对我,能以这样的方式收藏我,将我埋于一棵树下,最好为一棵梧桐。"
至此不由赞叹:待死亡以豁达之人,定是精神明亮之人,多半寻灵魂相通之人为伴为侣,亦不惧生生世世的流转。
我亦愿:将魂魄附于日月星辰山水草木间,愿生者仰望天空时思我,游山玩水时念我,有像我一样的孩子时喜之,逢着像我一样的男子时慰藉,遇着像我一样的女子时恋之爱之,即将来见我时欣然期盼。我亦随之思念随之欢欣。
但是自《大地的忧郁》开始,作者抑制不住压在心头的悲伤和激愤,投匕的力量和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檄文划破了歌功颂德的面鼓,也考验着读者的观察思考辨识力。
在享受了作者这么多闪耀着灵光的美文后,仍然要挑剔作者可能欠妥的论述方式,似乎是件不太地道的事。但是正如此文集的精髓一一精神明亮的用意,我希望不解甚至弃读的书友至少可以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欣赏他的勇气,谅解他的不够含蓄和缺乏幽默。
在《白衣人》中,我也一度忍受不了作者毫无策略无所顾忌的攻击。作者站在道德制高点一味指责、批判,无条件要求医务工作者神圣化,未免太过偏激和一厢情愿。作者一味把过错推给一方,或一味把期望全部压在医务人员身上,不但有失公允,激化矛盾,而且不现实,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作者甚至一丝一毫都未提及医务工作者的困难处境,难道他真的不明白,只有在理性、公正的大环境下,医务工作者才能更加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奉献青春、才华,而不是被逼在药物提成、收受红包、滥开处方检查单中与患者势不两立。
以作者的学识和涵养,其愤慨咏叹与愤青不同;以作者的职业和见识,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又略显幼稚和冲动;以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其判别断语未免有失公允,偏颇竟不止一处两处,也不仅限于一个领域。但是仅仅因为作者局限于东西方比较的狭隘,就给作者扣上崇洋媚外的大帽子,怕又是另外一种狭隘了。
虽然我也常常被作者反反复复不够客观的比较弄得心烦意乱,但是静下心来仔细品读,恨铁不成钢与肆意歪曲诋毁的区别并不难区分,愤懑无奈与蓄谋构陷也是有时代限制的。我们既然隔了一层来汲取精萃,就不得不先练好对事不对人的内功,尽可能取其闪光点,不为作者行文缺陷所惑。
就说那篇我最喜欢的《 谈谈墓地,谈谈生命 》,绕过作者对西方的无上限吹捧和对东方的无下限厌弃,我平静接受了东西方文化在此处的冲撞。作者用晶莹剔透的文字呼唤挽留美的印记,用剖心切肝的利刃翻检阴影覆盖下的良知,让众多长期以来忍受陋习缄默不语的读者不再麻木不仁。至少我从此不再沉默寡言,大胆向亲朋好友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育方面,作者痛惜中国弃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宗旨,不能扎扎实实培育出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作者为生态遭受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担忧,更为中国缺少发达国家的人文关注而口不择言。
作者从饮食上的“无法无天”,引申到精神上的“无法无天”,把宗教和信仰一并拉进来助阵,将东西方完全置于对立面。
……
04
恐怕不能再一一回顾了。此文集中至少有一大半的篇章都采用了这种正反例证,看着甚是郁闷。在《精神路标》中,作者居然以这种不甚严谨的姿态将笔触延伸至更高层面的探讨,其一边倒的论述风格严重影响阅读心绪,不少读者因此弃读。
大家应该不是很在意作者未被授权做东西方文化调查评论员,而是被他这种毫无顾忌的比较方式惊着了:以西方之珠玉较东方之糟粕,反差越大,反感越强烈,说服力越弱,倒无人去追究可信度了,似乎本该最要紧的事情反而不重要了。
可惜了作者的本来用意,这本文集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奔着光明而去的,每篇自有它的点睛之处,若不是作者用滥了千篇一律的东西方文化大比拼,或许会有更多读者以思想家的待遇向他致敬,但是……
得亏我消化吸收能力超强,在《东西方文化下的资产观——慈善文化漫谈之一 》一文中,面对本就诟病难医的慈善状况,硬是从作者的只言片语中找到了回正的说辞:作者终于站在被批判者的角度,考虑到几千年来国人的可怜处境,慈善这件事,还真不是喊口号和抡大刀就能解决的。精神未脱贫的富人和自顾不暇的善人如何支撑起作者所期待的慈善事业,如何展现作者所企盼的慈善真谛,如何传承作者所向往的慈善精神。什么时候,广布善举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生活无困、生命无忧、心灵无扰,这份善意才有可能真实、踏实代代相传。否则我们只能接受来自于老祖宗的恐惧、畏惧、伪善,并日积月累渗透于骨髓,就像那些永远屯不够吃食的啮齿类动物一样沦入贪得无厌的循回中。
最后感谢自己坚持看完最后一篇;感谢编者,出人意料在文集最后一章《深夜翻书》中又回到了开篇的风格。
喜欢叶芝的《当你老了》,感慨于诗人与他的意中人茅特·冈第无果的爱恋:两个优秀的人即使互相爱慕,也不一定能安全靠拢到一起。他们就像两个风暴中心,靠的越近,冲突越激烈。若是一方心甘情愿偃旗息鼓被另一方席卷而去倒有可能成就一桩美事。若是双方坚守各自的秉性又不愿放弃彼此的追随,可是随时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险。若是一方理智占了上风或干脆没有热情的反馈,另一方未免过于失落,于不甘中拖延着安全着陆的时日,令人心碎。
无论如何,让我再选一次,我仍然会翻开王开岭的书。就冲着作者时时盘点精神世界,时时关注身在何处,路有多长,书有多厚,梦有多远……
成为精神明亮的人,成为刺穿暗夜的勇敢者,加油!
作者:书友·阿尹
图片出处:李卡丨扇画里的文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