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股息为基础的投资策略,它的好处在于:①拿得住;②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决定了我们可以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而不是为价格的涨跌每天胆战心惊。像去年的低点,如果我们按照拿到股息再投入的规则操作,相当于被动在了低点加了仓。
以上证红利为例,2023年4月,市盈率5.4倍,市净率0.63倍(数据来源:理杏仁)。估值不算高,而且是低于20分为线的,当前分为点为5.7%,也就是说从2005年1月诞生之日到现在,只有不到5.7%的时间估值比现在更低。
它买的都是啥?上证红利是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证180指数中现金股息率高、分红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50只股票。此外,它们还必须满足:
①过去一年现金股息率大于 0.5%;
②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排名落在上证180指数的样本空间前90%;
③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落在上证180指数的样本空间前90%;
④过去三年股利支付率均值大于0且小于1。
其实点进去一看,基本都是老面孔,其分红规模自2010年之后开始随着净利润不断上证,并一直维持着33%的分红比。换言之,它每赚3块钱,就会给你分红1块钱,剩余2块钱净利润帮我们拿去滚雪球了。
它的净资产收益在10%左右,也就是对于每100块钱净资产,它一年能帮我们赚10块钱。我们之前看到它的PB是0.63,也就是每100块净资产,现在只卖我们63块钱。换言之,我们每投入63块,它一年能帮我们赚10块钱净利润,约等于15.8%。说心里话,全天下能超过这个收益且合理、合法地的生意真的不多。
但我们要警惕一个问题:它说赚了多少净利润,未必是真的。一个公司财务造假的几率比较高,一群公司财务造假的几率非常低。我们可以只考虑拿到手的分红,这是真金白银,每10块钱分红约为3.3块。其他用来滚雪球的留存利润我们都假设它不存在。那么,我们每投入63块钱,能买到100块钱净资产,每年利润上能赚10块钱,能收到3.3块的现金分红。3.3/63=5.23%,这个收益已经比很多投资品种收益高,且风险很低。
下一问题是资金规模,如果一个人资金有限,我们很难复制指数,只能买对应的指数基金。对应的指数基金就带来了变化,比如:上证红利的股息率是6.6%,但相关的红利指数基金的分红比率是4.65%。也就是说指数基金对于分红得到的现金,它只分了一部分给我们,剩下的2个点帮我们自动留存起来进行再投资了。所以,从上市公司到指数基金,其实不同群体帮我们存了两笔钱:①净利润-分红的钱,上市公司帮我们拿去在投资滚雪球了;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指数基金实际分红的钱,指数基金帮我们拿去再投资了。
最后,需要注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部分平台中证红利的数据都是按市值加权的结果,也就是指数会挑选股息率高的股票,然后按照市值大小来分配成分股的比例。这会导致组合中银行股占比非常高,从而看似估值很低。而有的银行都是一边大方分红,一边大规模向市场要钱的,若不执行股息复投,股权会被慢慢稀释。个人觉得银行可以配置,但单个行业比例最好不超过20%。
后来,红利指数改变了规则,变成了按按股息率大小来分配成分股的比例,也就是股息率高的股票在组合里会有更高的权重,这就导致银行股比例大幅减少,其他行业包括制造业中的一些企业权重增加,从而整个组合变得更健康。但是,其估值也变高了,目前真实PB在1.0左右,而不是我们认为的0.67倍。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看ETF组合中的每一个成分股,看看他们的估值、权重占比,而不是简单看一下整体的估值。最稳健的办法还是自己去构建一个组合。
结语。
至此,以股息为基础的投资思路基本讲得差不多了。作为进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提升收益,自己构建一个投资组合:
①剔除部分不地道的公司。因为股权这个东西理论上是不具备稀缺性的,理论上公司只要愿意并且能找到人购买它增发的股份,它可以印出无限多的股票。但我们而言,手中股权就被稀释了,如果净利润不能同步增长,原来的股东就亏大了。特别一些银行和地产,在破净的时候去增发,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这部分不地道的公司,我们可以剔除。
②投资相对估值更低的市场。对于在A、H同步上市的企业,有的H股比A股贵(比如招行),有的A比H贵(比如神华),如果我们买入估值相对更低的资产,则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每投入40-50块钱,就能买到100块钱净资产,每年利润上能赚10块钱。同时,需要注意两岸分红税收政策的不同,港股通要收20%的股息税,对于注册地在海外的企业则需要收28%的股息税。哪边更划算,则需要每个标的具体计算了。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收益稳定且风险足够分散。当然,房企可能暴雷,银行也可能暴雷,制造业也可能暴雷,但房地产、银行、制造业、医药、港口、煤炭、交通等行业同时暴雷的可能性则很低。即便真因为不可抗力通通暴雷了,那别人也比我们更惨。
回归本质,所有的分析都可以归结为两个问题:①它的净资产为何要折价卖给我们?②它的净利润有%多少是真实的?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