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机械,却可能有着比机器更精密的预设程度。
一旦目标丢失,整体会出现各种功能紊乱;相反,当目标明确,并得到加强时,整体的协调性会回归得相当好。
跳绳,目前我的舒适极限约在2500下/20分钟。所谓舒适极限,即一旦超过,身体仍然能承受,但明显会出现体力不支的痛苦。经过了国庆长假的休整,重跳首日的状态有些拖沓。在1500~2000的区间,脚下灌铅似的,每20、30下便绊一次,很沮丧。这阶段并未超出我的舒适极限,却连连绊绳,我明白,是精神没有集中所致。是精神,而非体能状态问题。我未能享受这个过程,只是在机械地完成,思想频频开小差。意识到问题所在,我稍为调整了一下。睄了一眼屏幕,离2500还有600多下,即单脚需要再触地300次以上。目标清楚了。然后,我把注意力集中在右脚,“1,2,3,……”很快就跳过了“15”,即刚刚还在挣扎其中的绊绳数。“80,81,82,……”此跳,成功将单次连跳拖回200下左右,是我的稳定状态。
这个变化,我所做的,仅仅是,定好一个目标(别太理会它的合理性),然后专注在与其有关的一点上,心无旁骛。
运动的确能比较简单直接地反映事情的逻辑。目标与专注,是到达彼岸的双生关系,缺一不可。无论那是一个大致当统的目标,还是仅仅如上述,跳绳跳到2500下。
目标明确,可以确保我们不偏航;专注,则能加强我们的抗干扰能力。前者自不必述,“无心插柳”并不是可以依傍的教条。而“专注”,放在我们这个时代,显得犹为重要。
外界实在有太多太多的诱因了。大的诱因倒是不可怕,人类自古在定目标这件事上,就没有淡定过。文?理?留守?移民?从政?下海?遇上一个大的诱因,愤而把一齐推倒重来的,不在少数。倒也不必为其可惜,有如斯魄力的人,无论走在哪条道上,都自带光环。
那小的诱因呢?温水青蛙论,无人不晓,已经让这个理论本身,亦变成了一锅温水。有限的精力,配以无限的消耗体,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重灾区在于时间。朋友圈、即时聊天软件、邮件、手边随处可见的零食……你的时间,到哪去了?没有时间的投入,能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暂且不论个别的“小诱因”是否有引导社会心智沦丧的嫌异,单就个人而言,出现对自身心智的捍卫,我们亦必须训练自己的专注力。肌肉训练靠运动,脑力训练也一样能练就也“肌肉”。
举个简单例子。
今天,有8个小时是我自己的,松散的“肌肉”会让这几小时在无声无色中溜走,“打算”做的事,仍旧在打算当中。时间一到,捶胸顿足:“时间哪去了?!”
有肌肉的情形是这样的:进入自己的时间后,头15分钟是目标的梳理,
1. 看完《坚不可催》第二章
2. 公众号在下午5点关完成更新
3. 跳绳
4. 完成日更文
四个小目标,分四段时间,除了每段时间的间隙,关闭所有即时通讯。没错,专注,是逼出来的习惯。
又想起那句老话,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专注力缺失之严重,前所未有。然而,这恰恰是达至某一高度的必备因素。
召唤神龙吧!任何时代,目标与专注都不曾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