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人生有何意义》中说到: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思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身份分别?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自接触生涯规划以来,以解决自己疑惑的方式进入这个行业,接触之后便体会到了这种客观科学的自我探索知识所带来的魅力。持证以来,公益加付费咨询个案今天正好100个了。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一个见别人、见自己的一个过程,从原来依仗着冰冷的工具进行生硬探索,到现在用温暖的话术包围工具进行沟通;从原来“打击”来访者,到现在给予来访者“赋能”,我想,对于自己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这也就是自省百日,留字为痕念想的萌发点。
————————以上是为记。
(1)
听闻一不惑之年的老友H在做完咨询后,毅然决然辞职转型。打过去电话询问是何种缘由让其如此“疯狂”,不按世俗的生活轨迹出牌,电话无人接听,过了许久才回拨回来,声音欢呼雀跃,颇有“又见咸淳第二春”的感觉。
H,今年44岁,国内某知名保险公司精算师,不详其薪资,参照网上的薪资标准,结合工作年限,保守估计80+。在职业的巅峰期,选择摒弃之前的所有,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
他说之所以离职转型,并不是因为达到了“财务自由”,因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就是说自己的工作性质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往后数年直至退休会一直如此,且无法在单位内部进行转岗;不确定性是说,他一直很喜欢培训师这个行业,虽然贸然的转型培训师有很大的风险,但知识付费流行正酣,他决定出去闯一下。
我说,之前的工作薪资挺好,断崖式下降跟之前咨询时你提出的“这么拼工作是愿意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这个理念相冲突呀。
他说,之前觉得应该多挣钱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不忍心看着他像自己从山沟里打拼出来这般辛苦。所以,过度追求物质上给予的回馈,存款的增多剥夺了陪孩子的时间,父子关系一直不好。直到有一天突然明白了,自己现在给予孩子的条件已经同自己起步时提高了好多,为了孩子再努力拼,试图给他创造更好条件的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无底洞。所以,他停止了向外的追求,转而决定走向孩子内心,并和他一起成长。
H离职转型之后,在某线上教育机构见习培训讲师。薪资落差之大,令我瞠目结舌。但,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陪家人。
我刷了一下他的朋友圈,有一封孩子写给他的信,有一段话这样写的:
在每次看到“您陪我长大,我陪您变老”这句话时,总会下意识给您身为父亲这个角色打分,打完的分数应该会让您打我一顿。在我今年升高中的时候,本想认真的跟您谈一次父亲陪伴对我的重要性,但想想也就作罢了。不知道何种原因,让您选择了放弃物质上的追求,给予我更多的陪伴。您的这种陪伴让我感受到了儿时靠在您后背时再熟悉不过的安全感,久违了,谢谢您。
配图是爷俩钓鱼的照片。
真好。
(2)
自始至终觉得,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给予的标签和评价里。再忙碌,也要问问自己,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所创造出来的事物、价值已经不是男耕女织时代可以比拟的。有的人可以一辆房车走天下,有的人50岁才去上大学。那种固化所谓的标配人生在当前就是自己人生的牢笼,是限制自己可能性的固化思维。
别人有的东西,不一定是你的标配。别人没有的东西,你也不是不可以追求。
不要过多的去看别人拥有什么,而是认真的审视自己拥有什么。
不要看到别人有了什么,就认为自己应该有什么,永远以别人的“标配”来认定也是自己的“标配”,这种理念本身就会让人陷入深深的焦虑感,是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表现。自己应该拥有什么,想拥有什么不应该以攀比、欲望为出发点,而是以自己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为出发点,不再标签化自己的生活,也许就是摒除焦虑,发现自我的开始。
祝好运。我们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