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文科生。
我不清楚如何去分析空间站的圆周运动,不想去探索冲击波的实际发射距离,但我可以选择去思考这部电影背后所代表的中国味道。
我看的科幻片不算多,相比起来文艺片更和我胃口,但是好莱坞的电影还算熟悉。我为什么说《流浪地球》带有浓厚的中国味道?其实很多自媒体也都对此有很多评价,但我们先回过头来去回忆一下中国票房top5——《战狼》《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美人鱼》。仔细想想,基本部部都带有很明显的中国本土特色和本土思维。
《战狼》的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红海行动》的援非行动,《唐人街探案》的中国式喜剧,《流浪地球》的“中国主要参与性质”。首部科幻电影的招牌和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团队主义让流浪地球的火爆命中注定。
但也正应如此,让我对这份中国味道有所担忧,或者说无奈。《流浪地球》中有几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场景。一是在地下城的教师中那一句“希望是这个时代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班长的腔调让我怀疑是不是制片人有意为之;二是朵朵在全球广播中的求助,长篇大段中似乎想表达初中生的真情实感,却饱含中国人的家庭式思维,与当时情况简直反其道而行之;三是联合政府短短几分钟居然就莫名其妙地回心转意“选择相信希望”。
三个场景很简单,但已经直接反映了《流浪地球》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主义的“饱和式救援”;它不同于好莱坞的主角光环而是全人类的集合;它不同于一般科幻电影的常规线路(英雄的永不放弃与他人的牺牲精神)而是主角变得很可有可无,重点突出大我。
这是文化的差异,如果说这部电影作为中国特色走出世界,我是极度赞成的;但它如果作为中国科幻片走出世界我觉得它是不够优秀的。明显的中国式思维缺乏了普世精神,它主动缩窄了受众面而选择了中国市场,主动降低了自己的全球化,反而在国际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是一个“大我为先”和“团队集体为先”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上必然是突出了中国形象毋庸置疑,但在市场化上显然不足。
从《战狼》到《红海行动》,从《捉妖记》到《我不是药神》,到现在的《流浪地球》,我很开心地看到中国电影业的质量在显著提高,制作人的心血可见一斑;但另一方面我有心存可惜,在这么多大热的电影中,每个都是贴近中国生活或是政治的“中国大片”,但具有全球意义的普世精神电影却少之又少,在市场化方面也仅仅只是聚焦在中国这个看似无底洞的市场。
当然,我并不是抱有批判之意,只是希望在未来,中国电影业能够更进一步,更加市场化、全球化。
更值得肯定的是《流浪地球》所代表的中国创新与中国质量正慢慢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看到,也宣扬了国威,肯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影业终会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