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名师,同课异构,各显神通。一花一世界,一节课同样也能显现这些名师的教学思路和风格。
余映潮:“板块教学”太重视授人以渔了。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写作的训练。但是,太过于重视预设了,忽略了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
黄玉峰:重视文本解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有点“六经注我”的意味。讲课不顾学生,一讲到底,视教学目标为无物。况且,文本的解读还真有可商榷之处。被称为“语文教育界的叛徒”,其实不如说是“语文江湖里的西毒欧阳锋”。
秦晓华:道法自然,重视生成,能顺着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顺势引导,层层深入,水到渠成。而且重视让学生关注文本,关注语言,有语文的味道和精髓。既有“鱼”,又有“渔”,要比黄玉峰高出几个层次。
郑朝晖:懂得取舍,重视学生,精研教材。教学中善于提取主问题,形成大的架构,思路脉络清楚。但似乎有点忽略了回忆性散文的体式特征。
黄厚江:提倡“本色语文”,教学朴实,有人评价其人是“老顽童”,我倒是觉得他有点像语文界的“洪七公”,不论是“打狗棍”还是“降龙十八掌”,都是简单朴实,没有花架子,但是功力非凡。课堂上,看似轻松灵活,但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显示出了黄老师深厚的语文教学素养和功力。
曹勇军:具有自觉的语文课程意识,但是在具体教学中,针对性不强,有点脱离文本向外求道之感。同样都是讲作家语言风格,郑桂华的《安塞腰鼓》要甩出曹老师好几条街。
董旭午:致力于“生活化语文”教学。董老师侧重链接课本和学生的经验,用“学生生活经验”之石攻“文本价值”之玉。思路很有价值。但是对文本解读和文本体征的教学还不是很好。
刘金玉:洋思中学副校长,重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其实,是魏书生教学的极端发展,把课文,学生,自己都当成了一种工具。看似民主的背后,其实是独断的专制。把一篇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散文硬生生地肢解了。
程翔:这节课程老师想验证一下:一个老教师对课文有精深的研究并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阅读教学规律的把握才是关键。很可惜,资深如程老师,这节《老王》并不成功。可以看出程老师还是特别尊重学生,但是对小组教学,对文本理解,都没有做好的基础上,再尊重学生,也流于形式。一节好课,文本内容理解解读,学生心理调动激发,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三者不可偏废。
王君:王老师的课堂像一个强势的老师拽着学生在奔跑。王老师对课本的解读有自己独有的了解和特色。课堂语言简洁紧凑,干净利落,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课堂气氛很活。比前辈们更有功力。但是课堂提出的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征求学生的意见呢?另外课堂上,学生活动很多,沉下心琢磨文本的安静时间少。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俗话又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对来说,还是能看出高低优劣的。本人无知无畏,就斗胆评比一番:个人认为秦晓华老师综合实力可得第一,无论在文本解读,还是课堂教学,融合为一。黄玉峰老师教学手段最陈旧。程翔老师文本解读最肤浅。余映潮刘金玉最有工具倾向。黄厚江最重语言解读,王君教学方法最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