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高晓松
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不是再少年。
看完还挺有感触的!十多年前,初一,“高晓松”这个名字开始在脑袋里出现,是伴着超级女声评委一起出现的,还有宋柯、夏青,以及后来的杨二车娜姆。初中是个看脸的时代,看着高晓松那蓬头垢面的样子,胖成球长的这么丑居然还能做评委?简直怀疑湖南卫视的眼光,所以那时候仅仅只是知道他的名字,对于其他关于他的事都不关心。
后来,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自己的三观开始成形,社会潜移默化输入到大脑的信息,才开始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样的事是需要自己努力的,什么样的人是自己钦佩的。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你以为还有更多的诗和远方,而然,期待来的是傻逼甲、乙、丙、丁方。有些人做了你想做的事,有些人实现了你认为的不可能,有些人站在世界第三极里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原来生活还能这样活。
在讲颜值的娱乐圈,像这种反颜值男神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中,其中人气最旺的除了马东估计就得是高晓松了。这几年,高晓松一直都很忙,从《晓松奇谈》到《奇葩说》,从阿里音乐到双11天猫晚会,再到雜書舘,他似乎总在流行与高雅之间穿梭。但正如他在自己书馆的序言里说的那样“仍有大隐隐于市,不坠青云之志“。
羡慕他能开着车满世界跑着玩。去过三十多个国家,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他说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他说他不愿意让别人称自己为诗人,觉得称呼他为游子,觉得更配这两个字,诗人不敢妄称,觉得诗是需要看尽了所有东西才能写的。
1969年出生的高晓松已经四十八岁了,俗话说四十不惑,马上快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龄,在他看来:“四十不惑,不是四十岁你就不困惑了,而是到了四十,不明白的东西你就不再打算去弄明白了。”估计再过两年他五十岁了,还会有“此间少年”的情怀吧。
记得当时把这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时候,有朋友留言说:感觉文章写的像他自己的日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然后还和高晓松丑到一块了。
在我看来,千万人有千万种生活姿态,如果觉得像是在写自己,那估计是在某一个点找到了共鸣吧,又或者,高晓松做了我们没做过的事,走了我们没走过的路,看过我们没看过的世界。而这些,正也是我们想去经历却又不得苟且于当下的生活吧。
岁月长,衣裳薄,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我可不想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