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批注】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绚兮批注:交代褒禅山也叫华山,因为下文作者称褒禅山都是称华山,开篇做出交代,这样读者读到华山就不会感到突兀】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绚兮批注: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为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做铺垫】
【绚兮批注:第一自然段,交代褒禅山命名的由来及褒禅山的地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绚兮批注:介绍前洞,平坦空旷,游览的人多】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绚兮批注:介绍后洞,幽暗、寒冷、深邃,没有人能穷尽】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绚兮批注:介绍自己的游后洞经过,越深越难进入地地方风景越奇特,但因为有人懈怠,大家还是出来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绚兮批注:议论反思为什么大家没有极尽游玩的乐趣,有力气,外物的准备也充足,但却没有游玩得尽兴,大家就怪那个提出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很后悔跟着他们一起出来了】
【绚兮批注:第二自然段,作者叙述游华山洞的经过和没有尽兴游玩的遗憾,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于是余有叹焉。【绚兮批注:因为自己和朋友们去褒禅山游玩,但没有玩到尽兴,于是,诗人有了感慨,这一段就是王安石针对这次游玩发表的感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绚兮批注:古人与大自然接触,往往会触景生情,进而深入思考,得到自己的心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绚兮批注:平坦又距离近的地方容易到达,所以去那里的人就多;而那些险峻又路途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少,但想要看到别样的风景你必须不走寻常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绚兮批注:要欣赏到别样的风景要具备四个条件,志向,力气,不随别人懈怠,还要有外物的帮助】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绚兮批注:当你有能力做某事却没有去做,别人会讥笑你,你自己也会后悔;你已经尽力了但没有达到目的,你自己可以无悔,被人也不会讥笑你,这就是作者游褒禅山的心得】
【绚兮批注:第三自然段作者因为自己没有尽情游玩,而发出感慨,发表议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绚兮批注:因为古书不存,缺少证据,后来的人就以讹传讹,由此作者感叹,求学的人一定要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不能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绚兮批注:第四自然段,作者针对第一自然段关于仆碑,发表议论】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绚兮批注:第五自然段,交代此次游褒禅山的四位同行者的籍贯、姓名和时间】
【译文】
褒禅山也被称作华山。唐代的和尚慧褒开始在这个地方筑舍定居。他死后也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这之后后人就把这里命名作“褒禅”。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墓旁的小屋。距离慧空禅院向东走五里,被称作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给它命名。距离华山洞一百多步,有石碑倒在地上,石碑上的碑文已经模糊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所说的“华”是“华实”的“华”字,大概是由于读音错误。
褒禅山往下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从山往上五六里,有洞穴深远幽暗的样子,进入更加寒冷,问它的深度,那么就是喜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所谓的后洞。我和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去,进入地越深,就越困难,而看到的景色也越奇特。有懈怠了想要出去的人说:“不出去的话,我们的火把就要用尽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们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爱好游玩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我们环视左右,来到那里写下诗文留念的人已经很少。大概进去得再深一点,那么到那里的人有更加少了。正当这个时候,我的力量还可以进入,火还足够可以照明。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些想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着他们出来了,不能极尽游玩的乐趣。
在这时,我有了感叹。古代的人观赏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且距离又近的地方,那么游玩的人就多;险峻又路途遥远的地方,那么去到那里的人就少。然而,世界上稀奇瑰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些危险又距离遥远的地方,但是,到那里的人就很少了。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那里的。有志向,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但是能力又不够的人,也不能到达那里。有了志向和能力,在加上不跟随着别人懈怠,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但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到达。然而,如果力量足够可以达到,但你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你自己也会感到后悔。尽了自己的能力,但没有到达,那么就可以没有什么后悔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你吗?这是我这次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
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书的不能保存,后世弄错了它流传了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那里能说得完。这就是学习的人不能不深入地思考并且谨慎地采取的原因。
同游褒禅山的四个人分别是:庐陵的萧君圭,长乐的王回,还有我的弟弟王安国和王安上。至和元年七月的某一天,临川王某记。
【文本解读】
褒禅山,旧名华山,在安徽含山东北。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这是一篇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文章的重点不是记游褒禅山的经过而是针对游褒禅山发表的议论。
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共五段,第一段和第四段照应,第二段和第三段照应,最后一段是游记的固定格式交代同行人的籍贯名字和游玩的时间。
开篇交代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因为后文凡是说到褒禅山都用华山这个名称,这样做个交代,使得后文提到华山,不会显得突兀,让读者明白,华山就是褒禅山。作者标题叫“游褒禅山记”,为何却要在后文中全部都用华山来称褒禅山呢?我认为作者有自己的意图,因为只有称它为华山时,才能引出“华阳洞”这个名称,才能引出后文中关于那个仆倒在地上的石碑,上面模模糊糊还能辨认的“花山”,其实华山真正的名称应该是“花山”,只是因为大家以讹传讹,以为“花山”就是华实的华,因此大家就都叫它华山了。由此,作者发出了第四自然段的感叹,“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求学的人不能人云亦云,对什么问题都要深入地思考并且谨慎地采取。求学的人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王安石在这篇文章中要得到的两条结论之一。
为何作者在第一段叙写了事实,要到第四段才发表议论,而不紧接着第一段,在第二段发表议论,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结论。我以为,作者这样的行为安排是很好的,因为第二段是紧接着第一段在讲游玩的经过,按照游踪的顺序来写,作者先是到了慧空禅院,再到了距离它东面五里的华山洞,既然已经到了华山洞,当然要先讲游华山洞的经过,作者一行五人,先游玩了前洞,然后再去了后洞。后洞没有走多深就出来了。这样整个游褒禅山的行程就结束了。但遗憾的是,后洞没有游到尽兴,因此,作者思考了为何后洞,大家都没有玩到尽兴。得出了第三段的结论。好的风景常常在险远的地方,但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到那里的风景的,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志、力、外物,当然还有不跟着别人而懈怠。只有你尽力了,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你也不会后悔,别人也没什么好嘲笑的,而如果你没有尽力,不但被人会嘲笑你,你自己也会后悔的。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另一条结论。
因为第一段和第二段都在讲游玩的行踪,而第三段又是紧接着第二段发表的议论,所以,关于第一段叙写的议论,只能放在了第四段。这样文章也达到了一一照应,有叙有议。结构并不觉松散,而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也不可随意调换段落的位置。
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提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样评价:“末以山名误字推及古书.作无穷之感,俱在学问上立论,寓意最深。”如此,第三段是紧贴着游玩没看到更好的风景就出来了,发表的议论,得到要欣赏到好的风景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而第四段是就做学问的人应该有的态度提出的要求,这两段是逐层深入的,所以切不可把第四段的议论提前。
王安石在他的另一首诗《登飞来峰》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此篇中的“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王安石不但在政治上力求改革,实行新政,振兴国家,为了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屈不饶,他有志与力,但最后失去了外物的帮助,支持他变法的宋神宗去世,变法失败,但他也不失为一个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创作中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缪钺在《诗词散论》中如此评价王安石“王安石少以意气自许,故语惟其所向,不复涵蓄。后为郡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尽深婉不迫之趣。”王安石对学问精思慎取,到晚年依然勇猛精进,这种做学问的态度值得每一个学人学习。
2018/1/7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