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无疑是仁义的典范:桃园结义共匡汉室,三让徐州固辞不受,三顾茅庐请出诸葛,携民渡江以人为本······然而“物极必反”,正如鲁迅所批评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刘备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然而三国志中刘备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有很大的差异的,刘备的谥号是“昭烈”可不是“仁”。三国演义看似尊刘贬曹实则适得其反黑了刘备一把。刘备是真性情还是伪君子?我们来看看历史中的昭烈大帝: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三国志】
三国演义中的“怒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干的,三国演义为了维护刘备忠厚仁德的形象,将此事移花接木到了张飞头上。可见,历史上的刘备未必那么柔弱,张飞也未必那么粗野。不管刘备究竟为何要“怒鞭督邮”,敢于不计后果去鞭笞朝廷命官,这可不是虚伪之人所能做到的吧!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三国志】
与三国演义一致的是,历史中的刘备其实也是很得人心的。居然得人心到了连刺客都不忍心刺杀的地步。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刘备的仁义是虚伪的仁义,那是不可能那么得人心的。可见,刘备的仁义是真仁义,而不是假仁义。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黙之间邪? ——三国志】
刘备当初颠沛流离,客居荆州,依附于刘表。可是他居然敢当着刘表的面斥责“求田问舍”的许汜,试问,又有哪个伪君子敢于说出如此得罪人的话?可见刘备是真心心怀天下,敢作敢当,是真性情而不是假仁义。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
当初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可是刘备却因为不忍心辜负刘表的信任而放弃了这次最好机会。而“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刘备之得人心,可见一斑!
【及吴将军陆逊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三国志】
当刘备被陆逊打败,黄权不得不投降魏国之时。刘备不仅没有加害他的妻子,反而和当初一样优待。不仅没有怪罪黄权,反而承认是自己的错误,说:“是朕对不起黄权,黄权并没有对不起朕。”,刘备作为一个君主,能够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又如此宽容的对待投降的黄权,可见他的仁义是真仁义而不是假仁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刘备白帝托孤,成就君臣一体的千古佳话。然而现在很多人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说刘备白帝托孤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表现,说刘备白帝托孤是藏有刀斧手的心机等等。可是作为这件事情的见证者,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三国志】
难道说这些现代人比古人看的更透彻?只不过是自己心理阴暗就怀疑昭烈大帝的真性情罢了!
刘备留给刘禅的遗诏中有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也是刘备一生的写照!刘备是真性情,真君子,真仁义的昭烈大帝!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