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瑞完成了《帕瓦娜的守候》第二篇读书笔记。和其他必读书一样,这本他也是自己速读一遍,了解内容,然后重读一遍,在书上作标注。然后是我们的讨论环节 。在讨论之前,我也要抽空把整本书读完。
每一篇读书笔记包括好词、精彩句段、阅读感想三个部分。在句子的选择上,他已经很有主见,挑选的句子也比较有代表性:有的是运用了修辞手法,有的是细致的描写,有的是触动自己内心的语句,有的是富含哲理 、引人深思……总之 ,这些句子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收获。
我们主要讨论的是阅读感想部分。其实,阅读感想就是在阅读时产生的,这时候的感想最真实,所以,我建议他看完书后,要趁着心里的想法还新鲜时就赶紧完成。
他的困难往往不是没有感想,而是感想太多,说起来滔滔不绝。可是,本子上的空间有限,所以,如何把感想“裁剪”得体有是个棘手的问题。都是他真实的想法,删掉哪一句他都舍不得。
他是个爱问问题的孩子。他的阅读感想一部分是自己的阅读体验,一部分是在阅读过程中生出的疑问,他的疑问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书名为什么叫《帕瓦娜的守候》?
帕瓦娜守候的是什么呢?
她为什么不敢大声读信?
她为什么不穿布卡?
《生命的罅隙》中,“罅隙”指的是什么?
……
有的问题,一边读一边可以找到答案;有的问题 ,可能需要看完整本书,再深入思考,才能想明白;有的问题,也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有的问题是关于写作手法的 ,有的是关于人物性格的,有的是情节的安排……我觉得他的“雷达”过于敏感,总是捕捉一些扑朔迷离的问题来问我,问得我哑口无言。但我也宁愿被他问倒,因为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是他的思考,只有伴随着思考的阅读才是有效的。
今天我们的讨论是由《生命的罅隙》展开的。“罅隙”一词, 本义是缝隙,裂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章的内容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运动场砍手臂事件,文中有一段极具画面感的描写:
突然,一名士兵抽出一把剑,高高举过头顶,砍下那人的手臂,鲜血顿时四溅开来。那个人发出痛苦的哀号。
没有什么足球运动员,更没有她们想象中的运动会——她们跟着人群过来 ,只是以为可以在运动会上多卖一些东西,不料却看到了恐怖血腥的一幕。
两个孩子吓坏了,帕瓦娜旁边的肖齐亚忍不住发出一声尖叫,帕瓦娜伸手捂住她的嘴 ,并拉着她蹲了下来。
好在,她们看到了恐怖 ,也听到了善意的声音。
“把头低下来,孩子们。”从帕瓦娜上方传来一个和蔼的声音,“这种事等你们长大了再看也不迟啊。”
那个人和其他男人一起 ,把帕瓦娜和肖齐亚围了起来,并护送她们出了运动场。
“回家去吧,希望你们只记住一些好的事情!”
我朗读着这一句。瑞感概地说:“幸好还有这么善良、温暖的人!”
“是的,虽然阿富汗人民正在经受着苦难,塔利班统治下的人民毫无尊严,毫无自由,但是总有一些善意的举动能带给人希望和温暖,哪怕只是一句暖心的话,也能给人生活下去的勇气。”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当苦难把人们包裹得密不透风的时候,来自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就像裂缝中透进来的阳光。我们试着分析 ,“罅隙”是不是指亮光或希望之光?
接着,瑞提出一个问题:
在运动场上,为什么帕瓦娜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呢?
作者是这么写的:
帕瓦娜完全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足球运动员上哪儿去了?
我说:“因为作者是以儿童的视角叙述的。以帕瓦娜的年龄和经历,她是不会明白当时发生了什么的。看到几千个人涌向运动场,就以为是要进行足球比赛 ,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这样她们卖东西的机会就来了。”
其实肖齐亚是有直觉的,她感觉到气氛异常,提出“我们赶快离开这儿吧”。帕瓦娜还天真地以为比赛就要开始了 ,说“等到比赛开始的时候我们再走”。接着,有几个人被反绑着手带上来,两名士兵抬来了一张桌子。肖齐亚再次感到情况不妙……
瑞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和蔼的人,还有那个从窗户往下丢礼物的女人,他们既不是主角,也不是配角,作者为什么要写他们呢?特别是那个女人,也没有用很多句子写她,说明她也不重要,为什么还要写呢?”
我愣了一下,意识到这是小说中关于次要人物的问题 ,打破了我们以往只注重词、句赏析的局限。我想了想,问他:“你是觉得这两个人物似乎不起眼,没有出现的必要,是吗?”
“嗯。”
“不是这样的。这两个人物,我觉得恰恰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先说运动场砍手臂这个情节,这一章你读后有什么感受呢?”
“很残忍,可怕。”
“是啊,在这里,帕瓦娜和肖齐亚是需要保护的人,她们还是孩子,所以作者安排了这个和蔼的人出现,虽然他只说了几句话,但是这些话很重要——我们要记住好的东西。”
“那这个女人她丢礼物做什么呢?是要和帕瓦娜交朋友吗?”
“也不是。她往下丢礼物,是为了传递信号,告诉帕瓦娜,她还在这里。我们把所有关于她的句子联系起来,就可以想到,她不仅没有行动自由,还生活很不幸福。”
“有一次写到她哭了 ,还尖叫,而且是凄厉的尖叫……”瑞抢着说。
我们翻到第145页,把这一段重读了一遍。
“你看,大发雷霆、不停哭泣、大吼大叫,激烈的碰撞声、凄厉的尖叫声,这些词语足够说明,她的生活很不幸,处境艰难。而且并不是一天两天 了。作者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感觉到。”
“哦!我知道了!是不是作者用了含蓄的方法?”瑞想到前不久学的“含蓄”这个词,很兴奋,连连说“长知识了”。
“是通过这些描写,暗示了她的处境。在这里,她是一个弱势的、需要帮助的人 ,而帕瓦娜离开前,在她读信的地方种上银莲花,就是以这种方式鼓励黑窗户里的女人,不要放弃希望,要像银莲花一样顽强地生活下去。”
“妈妈,我懂了。所以最后一章叫《希望之花》。”
“作者只写了一个帕瓦娜,但在阿富汗 有无数个像帕瓦娜一样的儿童,他们在炮火中长大,生活得不到保障,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也有数不清的不幸的女人,她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黑窗户后的女人只是其中一个。也有许许多多像帕瓦娜他们家一样的家庭,在战争中变得支离破碎。但是残酷的战争并没有削弱他们生命的力量 ,他们坚强勇敢,永远怀揣希望 ,在苦难中互帮互助 ,令人感动。
从一个人,我们可以想到一群人。一个家庭的状态,可以反映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现状。所以,书中薇拉夫人和帕瓦娜的妈妈她们写文章,办杂志 ,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她们可以呼吁全世界都来关注阿富汗的状况。本书的作者也是这个目的,让人们了解阿富汗苍凉的历史,和阿富汗人坚韧善良的本质,让全世界伸出援手,改变他们的现状。”
“妈妈,我明白了。关于《希望之花》,我想单独写一篇笔记,这是书中我觉得最温暖的一章。”
“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