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总结:
1.“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有利息” 这事儿虽然很多人不能自然地接受,但毕竟,相对于“钱”这个概念,我们的语言文字里还起码有个对应的“利息”这个概念
2.知识和金钱一样,除了能够产生“利息”之外,同样可以产生“负利息”。
3.当你脑子里的概念不够清晰,甚至干脆是错误的时候,你的知识体系就已经开始产生相应的“负利息”了。
4.清晰的概念对于生活质量提升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5.大部分知识(比如你会计算,甚至你会精确计算概率)都不是可以用来直接赚到钱的,但确实有一些知识是直接有商业价值的 —— 并且,越先知道越受益(前提是,用行动去支撑知识的结论),这就是“知识的时间价值”(就好像“利息”是钱的时间价值一样)。
6.“正确的价值”往往在它没被大多数人发现时才是最大的。
7.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哪些机会可以把握,哪些机会重来一次也不属于自己,这样才会避免不必要的懊恼和自责。
8.基于种种过往的知识与经验,我基本上可以过挣扎比较深入地理解那个机会(百分制的话,自认应该是 75 分以上罢),乃至于还算不上是“拿着火把穿过火药厂”.
9.这是铁定的事实:“早”本身,根本不是核心价值,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要追求的是“长期增长”,是“长期年化复合增长率”
10.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早”是关键因素,就是因为没有想清楚“知识利率”和“金钱利率”之间的区别。
11.对于金钱,在本金和利率固定的情况下,你的时间越长,产生的利息自然也越多。所以这时候,早出发的人当然有明显的“先发优势”。
12.但是知识则不同,它的利率并不固定,而取决于你自己。
13.就像我们说过的,在某一个时期你的能力和知识能够产生的其实是“负利率”,那么这时你投入的越多,损失的也越多。
14.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不用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出发得足够“早”。因为即便你出发的早,也未必能比别人先到,出发后的增长率,以及相应的持续时间才是关键因素。
15.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总是有哪怕一丝丝的不确定,都可能以几何级数的量级放大恐惧的效果——并且,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每个判断和决策所涉及到的金额。所涉及到的金额越大,越影响判断。
16.作为投资者,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这个领域里,一切“自以为是的自高自大”都只不过是“还没走到那个地步”而已,绝大多数到时候就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差多弱了——当然,这世界的真正残酷在于,它实际上根本不给那些人“到时候”的机会,也因为那样的人就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
17.很多事情嘴上说说都很容易,但要真正做好不见得有那么简单。
18.在做事方面,相比起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情。
19.因为只要这件事情大体上是正确的,即便你出发的比别人晚一些,做的效率不够高,最终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20.所以与其平时总在抱怨错过的机会,不如把注意力和时间用来回答上述的问题上。
21.早不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对不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否是长期对?
22.“早”不是关键因素,但你不能永远不出发。
我们之前说过,对于有些人来说“找借口”就是生活的刚需。这周的文章,稍不留神就会成为他们迟迟不行动的结果。
23.既然“早出发”不一定有优势,那我就一拖再拖,永不践行。相信我,一定会有人以此为借口,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
反思:
1.任何形式的学习要立足于实际,才有意义,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真正的刚性需求,才会反过来推动你的学习。这本来是前面讲的概念,但这个在这个星期反而越来越清晰。我在英语学习上明显有些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我想也是我注重学,没有注重用的原因。
2.任何不清晰的概念,都会成为你知识的负利率。但是人越是见识浅薄,反而越有一种全能自恋的感觉,觉得自己就像神,无所不能。那么笃定的按着自己的感觉去行事,总觉得自己的感觉就是对的。就跟老师提到的,拿着火把在炸药厂行走,危险而不自知。也许你今天是那么的笃定的一定正确的观念,说不定你明天又把它推翻了。我觉得这不是坏的事情,至少,你有发现了自己认知不足的一面,总比一辈子被无知蒙蔽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