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刚看完一本书《精要主义》,一本典型的有“时代特色”的书。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社会——信息过载、选择太多、机会太多、速度太快、压力太大,很多时候自己目不暇接、恨不得学会分身术。
这本书的适合人群:
(1)觉得自己从早忙到晚,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人;
(2)觉得自己一直在做无用功,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人;
(3)想要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前进,但总被乱七八糟的事情占据的人;
(4)追求简单的人。
精要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本质是“更少,但更好。”
拿衣柜举个例子,非精要主义者就像一个塞满各种衣服的衣柜,被挤得满满当当,但真正有用的衣服没几件,很多时候还找不到。精要主义者选择自己需要的衣服(做有用之事),及时处理“可能会穿的和不要衣服”(明确目标,拒绝与个人目标无关的事),并养成每天整理的习惯(把精要理念变为自己习惯)。
如何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
a.甄别
根据帕累托原理,80%的效益由20%的事情产生,辨别哪些是有用之事,哪些是无用之事很重要。即想要成为精要主义者,首先得确立目标,明白自己去往何处。然后根据目标导向从无数事情中选择有利于实现目标的重要之事。
b.拒绝
“身边每一个人都像推销员,总想用各种事情换你的时间。”
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拒绝别人特别难?一个原因是你分不清什么才是重要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另一个原因是怕尴尬。提出请求或者邀请的可能是朋友、领导、同事,怕拒绝了以后关系变得尴尬。但如果你回顾下最近发生的“自己不想答应但又勉强答应的事情”,可能会发现这种不乐意的答应反而会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不如直接拒绝。
“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想说yes,那就说no”。
当然拒绝别人并不一定要说“不”,可以有很多委婉的说法,这就涉及到了说话的艺术,另谈。重要的是判断出对自己来说无意义的事后有这个意识去拒绝别人,并试着去尝试。
c.放弃
及时止损就是赢
根据禀赋效应,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所拥有东西的价值,而低估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时候可以通过“假如没有这个东西/机会,我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去得到它?”来判断是否真的有用。
精要主义的“更少,但更好”跟人的贪欲违背,说得容易,做到太难。但如果你真的想精简繁杂的日常生活,不如选个时间静下心来思考,学着去践行这三步,慢慢地会发现改变也不是很难,而这种改变带来更轻松高效的日常。
另:
这本书的最后两章讲到了习惯和当下。关于这两个主题作者只是粗略讲了下。在这里可以引申出两本书:
《习惯的力量》-从大脑运行机制的角度告诉我们习惯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养成好的习惯。
《当下的力量》我们总在思考过去或将来,但其实我们只活在这一刻,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让大脑只集中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