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工作谈系列节选一
开篇语
如果说人在十三岁时,无法区分理想与幻想。三十岁时,略有经历,却仍不被世事与社会评价体系束缚,去寻找自己安心立命之道,是为中年必须解决的问题。
多数男生一辈子,连发现危机的机会都没有,是为对生命的敏感度不够。大陆励志书多是连中年危机都没发现的人滥竽充数之作。(女生则容易受敏感所累深陷家庭纠纷与苦难)
好思想,坏思想
用鲜活的证据说话
你习以为常地接受周边推送来的一切观念。甚至有一天,你用来思考的idea也来自周边的推送;你只是工作,工作,工作,你渐渐忘记了:什么是好思想?什么是坏思想?
现在,是时候,知识无产者迈出自我解放的第一步——用鲜活证据说话。
好思想与坏思想的第一个区别:有没有证据。
当理念与证据发生冲突时,你向谁妥协?显然,证据而非理念。**我们更容易相信一位成功人士的所谓理念,却常常忘记去寻找级别更好的证据、更鲜活而非陈腐的证据。
证据同样有高下之分,究竟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我常常将证据分为五类:坏证据、可用的证据、有力证据、杰出证据与神一般的证据。**
首先来看,什么是坏证据?
那些没过脑子的话。这些话,常常出自四位名人:牛人甲、路人乙、老板丙、家人丁。这些证据,最快扔掉即可。
认知学徒
只有一类例外,当你早期追随的那位师傅。人同一时间段,只能有一位师傅。对于这位师傅,无条件信任,就像这首禅诗所说的一样:
修行之道
关注大师的言行,
跟随大师的举动,
和大师一并修行,
领会大师的意境,
成为真正的大师。
可用、有力的证据
可用的证据往往来自质性研究、临床经验或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权威意见;有力证据则主要来自:
A. 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中获得的证据;
B. 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最好是多中心研究)的证据;
C. 多个时间序列的、带有或不带有干预研究得出的证据。
A类证据 => 强于B类证据 => 强于C类证据。
杰出证据、神证据
杰出证据从至少一个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中获得。神一般的证据则常常来自数学推演获得,当前这一个时代无法验证,但是在未来条件成熟后,却罕见地改写了N个时代的规则,如达尔文、爱因斯坦与费曼,他们穷尽心力,使用一个时代既有的知识,却揭示人类在下一个时代的生存之道。
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是证据分级重要的分水岭。是否理解双盲概念,构成了人们认知能力的重要标尺。如果每个学校都教学生做「双盲实验」,那么会提高学生五方面认知能力。
你会学会不从零星轶闻中归纳出普遍结论;
你会学会一个貌似很重要的结果可能只是偶然发生;
你会理解排除主观偏见有多么困难,你会开始尝试放弃崇拜权威和个人观点;
你会学会不再接受那些非科学疗法和那些假冒医生的江湖骗子;
你会学会更加广泛地使用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这不仅会提高你的认知能力,说不定能拯救世界。
从概率思考到批判性思维,「双盲实验」可以帮助你建立理性思考能力,练习「反直觉」思考能力,并获得「好思想」。
从专家成为智者
专业技能的本质是「限制与精致」。
民科与专家的区别则是,民科的知识体系没有限制,任意命名任意裁剪任意创新;同样,民科无法呈现知识的精致之美。
但智者与专家又不一样!在证据层级,好思想比坏思想多了鲜活证据。好思想之于坏思想的第二个区别:思维的抽象层级。
什么是思维的抽象层级?先回到好思想,坏思想的第一个层级:证据层级。你会发现,那些能够不断发现鲜活证据的人,往往会成为领域专家。
而智者能够跳出多少个狭小子类的「限制与精致」。拥有跨学科的头脑。
那些思维的抽象级别极高的人,往往拥有一种上帝视角,你会发现,此人的言论,已经到了不同学科的研究都在为支持他的著作。这样的人,是钱钟书,是司马贺,是费曼,是阿西莫夫,是芒格;更是马奇、艾柯与丹尼特。
芒格在1996年的演讲中提到:
学术界远远地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出现功能紊乱。企业功能紊乱的原因在于他们把整体划分为各种私人领域,每人雄踞一方,各自为政。如果你想成为理性的思想者,必须培养出跨越常规学科疆域的头脑
那么,如何来判断思维的抽象层级是高还是低?比如,一位同时掌握法语、英语、德语的专家思维抽象级别显然不如一位同时掌握了计算机科学,网络科学与认知科学且能从中提炼出本质规律的专家。
判断思维的抽象层级的重要标准在于:距离因果解释链条的距离。
什么是因果链?试看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森老先生(Philip W.Anderson)的经典论文:多者异也(More is different)。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
将万物还原为简单基本定律的能力,并不蕴含从这些定律出发重建整个宇宙的能力。
举个例子,固态或多体物理学它有可能受制于基本粒子物理学,化学受制于多体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又受制于化学。心理学有可能受制于生理学,社会科学又受制于心理学。不同层次的学科的规律会不同,我们需要一个多层演化观来对待这一个世界。
品味是个什么鬼
好思想,好在鲜活证据;好思想,好在思维的抽象级别高;好思想,好在品味。正如Paul Graham所言:
优秀作品的秘诀就是:非常严格的品味,再加上实现这种品味的能力。
好品味来之不易。它与钱、头衔、圈子都没关系。更多与简洁、美、创造有关系。一个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非常有品味的研究者,也会推崇不靠谱的心理学理论。这意味着他的经验给他在计算机领域带来了好品味,然而,他却无法走出「知识的诅咒」。
对于年轻创造者来说,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关注大量微信公众号、关注大量产品动态;阅读大量论文。如果你与人交流,常有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之感。很可能过去十年,你读的好书没超过100本。
训练品位的真正秘诀是什么?平衡。提高品位的秘诀不在于信息、信任与价值单个维度,而在于三者的平衡。
- 反之那些只强调阅读一手论文,获取一手信息,但输出很少,没有与专业社群建立信任关系的人,我将其称之为「书呆子」;
- 那些只创造了价值,却没有贡献原创信息,同样没有与专业社群建立信任关系的人,我将其称之为「土豪」;
- 认识无数人,却没有作品,没有输出独特信息的人,我将其称之为「交际花」。如下图所示:
因此,诺奖得主钱德拉塞卡与司马贺都鼓励少看文献。司马贺在1991年春,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系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讲:如何发现科学之美?在这篇演讲中,司马贺认为跟踪文献毫无意义,年轻科学家更应该关注人:
在期刊激增的当代,「跟踪」不可能实现,甚至在一个世纪之前就不行了。及时定期地阅读期刊杂志是和每天读日报一样发疯而浪费时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不断地得到信息和学习呢?首先,一个人要逐步积累可能感兴趣的领域中的朋友。朋友会让你注意他们自己的工作领域或其邻近领域中的真正重要的和惊人的进展。
友人安先生在《追时间的人》一书中同样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建议在一个信息过载时代如何应对信息洪流:
我现在面对信息过载的方法是:不要面对信息,而要面对人。信息过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信息不重要,信息承载人才最重要,你得去和时间最前端的人群连成小社群。
还是这位安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拖延和贫穷的共同点》。在这篇文章中,他介绍了一个有待商榷的研究,但结论我很认同:
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对于起点较低的穷孩子来说,提供无限量供应的好书,的确可以提高品位。
登高楼,临大川,读一手经典,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成为一名好品味的人最简单的方法也许是:多读书多输出多与时间源头的创造者建立信任关系。